《我爱了你》宗座劝谕 连载 第五章(完)
发布日期:2025-10-17   |    作者:大海翻译

《我爱了你》(Dilexi Te)
论对贫困者的爱
——教宗良十四世——

第五章 一项恒久的挑战

103.我决意回顾教会 "关怀穷人、与穷人同行" 这两千年的历史,旨在表明:这实为教会绵延不绝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对穷人的关怀构成了教会伟大圣传 的一部分,它如同一座自福音点燃的灯塔,照亮了历代基督徒的心灵与足迹。因此,我们必须深感迫切,要邀请众人投身于这光与生命之河——这洪流源于 "在有需要者与受苦者的面容上认出基督" 。爱穷人是 "天主与我们交往的历史" 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并且,它从教会的核心迸发,如同持续不断的呼唤,回响在信徒的心中——无论是在团体层面,还是在每一位信友身上。教会,作为基督的奥体,将穷人的生活视作自己 "骨中之骨,肉中之肉" ,他们是那行进中的天主子民中蒙受特恩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对 "处于任何贫困形态中的人" 的爱,乃是一个 "忠于天主圣心的教会" 的福音性保证。事实上,每一次教会的革新,都始终将 "优先关怀穷人" 置于首位——无论其动机还是其风格,都迥异于任何其他人道主义组织的活动。

104.基督徒不能只将穷人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他们是 "家事" ,是 "我们自家人" 。我们与他们的关系,不能简化为教会的某项活动或一个机构的事务。正如阿帕雷西达会议所教导的:「我们蒙召花时间给穷人,给予他们亲切的关怀,满怀兴趣地倾听他们,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刻陪伴他们,选择与他们分享我们生命中的时刻、周、年,并从他们的处境出发,寻求转变他们的境况。我们不可忘记,主耶稣自己就以祂的行事为人和言论为我们立下了榜样。」[114]

再论善心的撒玛黎雅人

105.本千年伊始的主流文化,鼓动人将穷人弃诸他们的命运,断定他们不配受关注,更遑论尊重。教宗方济各在《众位弟兄》通谕中,曾邀请我们反思善心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参路10:25-37),正是为了深入探讨这一点。在此比喻中,我们看到,面对那个在路上被击伤并遭遗弃的人,路过者的态度各不相同。唯有善心的撒玛黎雅人停下脚步照料他。于是,那个直接叩问每个人的问题再次响起:「你认同谁? 这个问题是尖锐的、直接的、决定性的。你像他们中的哪一个?我们需要认识到,那「对他人不闻不问」的诱惑正环绕着我们,尤其是对最弱小者。坦白说,我们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陪伴、照料和扶持我们发达社会中最脆弱和弱小者方面,我们却如同文盲。我们已习惯于侧目而视、绕道而行、无视种种境况,直到这些境况直接冲击到我们身上。」[115]

106.而当我们发现,善心的撒玛黎雅人的那一幕今日仍在重演时,这对我们大有裨益。让我们回想当今的这一幕:「当我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遇到一个露宿街头的人时,我或许会感觉那个蜷缩的身影是一个打断我的意外,一个游手好闲的罪犯,一个挡路的障碍,一个刺痛我良心的烦恼,一个政客们该解决的问题,甚至可能是玷污公共空间的垃圾。或者,我可以从信德和爱德出发作出回应,在他身上认出:一个拥有与我同等尊严的人,一个为父所无限疼爱的受造物,一个天主的肖像,一个为耶稣基督所救赎的弟兄。这才是做基督徒! 难道,脱离了对每个人之尊严的这鲜活认知,还能够理解圣德吗?」[116] 善心的撒玛黎雅人做了什么?

107.这个问题变得迫切,因为它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的基督徒团体中,存在一个严重的缺失。事实是,我们今天遇到的许多冷漠形态,「是一种普遍生活方式的标志,这种生活方式以不同的、或许更为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此外,由于我们都过于专注于自身的需求,看到他人受苦会令我们烦恼、不安,因为我们不愿因他人的问题而浪费自己的时间。这些都是一个病态社会的症状,因为它试图背对痛苦来构建自身。我们最好不要陷入这种可悲境地。让我们注视善心的撒玛黎雅人的榜样吧。」[117] 福音比喻的最后一句——「你去,也照样做吧。」(路10:37)——是一条诫命,基督徒应当让它在自己的心中每日回响。

今日教会不可回避的挑战

108.在罗马教会一段尤为艰难的时期,即帝国体制在蛮族压力下濒临崩溃之际,圣额我略一世(san Gregorio Magno) 曾如此告诫他的信众:「我们若去寻找,每天都能找到拉匝禄;即便我们不寻找,他也就在我们眼前。看,穷人无时无刻不呈现在我们面前,此刻他们向我们祈求,将来他们却要成为我们的代祷者。……莫要虚度这施行慈悲的时刻;莫要轻忽你们所领受的良药。」[118] 他并非缺乏勇气,而是直面了当时对穷人普遍存在的偏见,例如那些认为穷人该为自己悲惨处境负责的看法:「当你们见到某些穷人做了些该受指责的事时:不要轻视他们,不要猜疑,因为或许贫穷的熔炉正在炼净那玷污他们的、极其微小的恶习。」[119] 财富常常使我们盲目,甚至以为唯有能抛开他人,我们的幸福才能实现。在这一点上,穷人可以成为我们无声的导师,将我们的骄傲与傲慢带回应有的谦卑。

109.如果说穷人确实由拥有经济资源者所扶持,那么反之亦然也确凿无疑。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经验,且为基督信仰传统本身所证实,当我们意识到恰恰是穷人在向我们传扬福音时,这经验便成为我们个人生命一个真正的转折点。他们如何做到?穷人以其境况本身的静默 ,将我们置于自身软弱的现实面前。例如,长者以其身体的衰弱,提醒我们自身的脆弱,即便我们试图将其隐藏在福祉或外表之下。此外,穷人促使我们反思,我们常用来应对生活困境的那种咄咄逼人的傲慢 ,其本身是何等不稳定。本质上,他们揭示了我们的脆弱,以及那种看似受保护、安全的生活背后的空虚。关于此点,我们再次聆听圣额我略一世的这番话:「因此,谁也不要自以为安全地说:看,我不抢夺他人之物,我只是好好地享受我领受的财物;因为那个富人受罚,并非因为他抢夺他人之物,而是因为他恶意地独占了他所领受的财物。以下这些也把他带入了地狱:他在自己的幸福中活得毫无敬畏,他用所领受的恩赐来服务自己的傲慢,他没有慈悲的心肠。」[120]

110.对我们基督徒而言,关于穷人的议题直指我们信仰的核心。优先选择穷人 ,即教会对他们的爱,正如圣若望·保禄二世所教导的,「是决定性的,并且属于她恒常的传统,这传统推动她走向那个世界——在其中,尽管有技术与经济的进步,贫穷仍威胁着要呈现出巨大的形态。」[121] 现实是,对基督徒而言,穷人并非一个社会学类别,而是基督的骨肉。事实上,仅仅泛泛地阐述天主降生成人的教义是不够的;要严肃地深入这一奥迹,反而必须明确指出:主所取的,是那会饥饿、会口渴、会患病、会被囚禁的骨肉。「一个为穷人的贫穷教会,始于走向基督的骨肉。如果我们走向基督的骨肉,我们便开始理解一些事,开始理解这贫穷是什么,主的贫穷。而这并不容易。」[122]

111.教会的心,就其本质而言,与那些贫困的、被排斥的、被边缘化的,那些被视为社会「废弃物」的人休戚与共 。穷人处于教会的中心,因为正是「对成了穷人的基督、且常亲近穷人和被排斥者的信仰,涌流出对社会中最被遗弃者全面发展的关切。」[123] 在每一位信友的心中,都存在「聆听这呼喊的要求——它源于恩宠那解放的工程在我们每个人内的运作,因此这不是一项只保留给某些人的使命。」[124]

112.有时,在某些基督徒运动或团体中,可以察觉到他们对社会的共同善,特别是对最弱小和最弱势者的捍卫与促进,有所欠缺甚至完全缺失。关于这一点,必须记住,宗教,特别是基督宗教,不能局限于私人领域,仿佛信友无需关心涉及公民社会的问题以及影响公民的事件。[125]

113.事实上,「任何教会团体,若企图安逸地维持现状,而不富于创意地关注并有效地合作,以使穷人能有尊严地生活并包容所有人,那么即使它谈论社会议题或批评政府,也同样面临瓦解的风险。它很容易陷入灵性的世俗化,并以宗教实践、无果的聚会或空泛的言论来掩饰。」[126]

114.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援助和为正义所需的努力。 信徒必须认识到对待穷人方面的另一种不一致。事实上,「穷人所遭受的最恶劣的歧视便是缺乏灵性上的关怀。……优先选择穷人首先应转化为一种特优且优先的宗教关怀。」[127] 然而,这种对穷人的灵性关怀,却受到某些偏见的质疑,甚至来自基督徒,因为我们觉得没有穷人在身边更自在。仍有人说:「我们的任务是祈祷并传授真正的教义。」但是,将这一宗教层面与全面的促进脱节,他们进而声称只有政府才应负责他们,或者最好让他们处于悲惨中,以便他们学会工作。然而有时,他们会采用伪科学的标准,声称市场自由将自发带来贫困问题的解决。甚或,他们选择一种所谓的精英牧灵,辩称与其在穷人身上浪费时间,不如去关注富人、权贵和专业人士,通过他们才能获得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不难察觉隐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世俗性;这些观点导致我们以肤浅的标准观察现实,且毫无超性之光,宁愿选择那些令我们安心的社交圈子,或寻求那些令我们舒适的特权。
今日仍需施舍

115.最后,我们有必要专门谈谈施舍——这一行为在当今,甚至在信徒中也声名不佳。人们不仅不实践它,反而还加以轻视。一方面,我确认对穷人最重要的帮助是促进他们获得一份好工作,使他们能赚取更符合其尊严的生活,发展其能力并付出其个人努力。事实是:「缺乏工作远不止是缺乏一份维持生计的收入来源。工作确实包含这一点,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远不止于此。通过工作,我们才更加成为人,我们的人性才得以绽放,青年唯有通过工作才能成为成年人。教会社会训导始终将人的工作视为对创造的参与,这创造每日都在延续,也得益于劳动者的双手、心智与心灵 。」[128] 另一方面,如果这一具体可能性尚不存在,我们不能冒险将一个人弃于其命运而不顾,使其缺乏有尊严生活所必需的物资 。因此,施舍仍然是接触 、相遇和认同他人处境的一个必要时刻。

116.对于真心爱的人而言,施舍显然不会免除主管当局的责任,也不会消除机构有组织的承诺,更不会取代为正义进行的合法奋斗。然而,它至少邀请人停下脚步,注视穷人的脸,触摸他,并与他分享自己的一些东西。无论如何,施舍,无论多么微小,都能在一个人人只顾自己个人利益的社会生活中注入虔敬。箴言中说:「慷慨的人必受祝福 ,因他将自己的食粮分给穷人 。」(箴 22:9)

117.旧约和新约都包含对施舍的真正颂歌:「但对谦卑的人你要宽容,不要叫他久等你的施舍。……你仓廪中所珍藏的,应是施舍,它必救你脱离一切灾祸。」(德 29:8, 12)而耶稣重申了这一教导:「你们要变卖你们所有的,拿来施舍;你们要为自己预备不会破旧的钱囊,在天上积蓄用不尽的宝藏。」(路 12:33)

118.圣金口若望曾有这样一句劝谕流传:「施舍是祈祷的翅膀;你若不给祈祷装上翅膀,它便无法飞翔。」[129] 而圣纳西盎的额我略(san Gregorio Nacianceno) 在他一篇著名的祈祷文结尾处这样写道:「的确,基督的仆人们、弟兄们和共同继承人,如果你们对我有丝毫信任,那么在这时刻尚未来到之前,让我们去探望基督,医治基督,供养基督,给基督穿衣,款待基督,尊崇基督;不要像某些人那样,仅仅在餐桌上;也不要像玛利亚那样只用香液;不要像阿黎玛特雅人若瑟那样只在坟墓前;也不要像尼苛德摩那样,只办理与安葬有关的事——他对基督的爱是不彻底的;也不要像在他們之前的贤士们 那样,用黄金 、乳香和没药;而是因为宇宙的主所要的是仁慈 ,而不是祭献(……),就让我们通过那些有需要的人和那些如今被抛弃于地上的人,将这份怜悯奉献给他,为使我们离开此世时,能被迎入那永恒的居所。」[130]

119.必须滋养爱和最深的信念 ,而这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若停留在观念和争论的世界里,而没有个人的 、持之以恒的和真诚的行动,将导致我们最珍贵梦想的毁灭。正是出于这个简单的原因,我们基督徒不放弃施舍。这是一个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去做的行动,我们可以尝试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做,但必须去做。而且,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无论如何,它都会触动我们的心。它并非全球贫困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我们以智慧、坚韧和社会奉献去寻求。但我们需要实践施舍,以便触摸穷人那受苦的骨肉。

120.基督徒的爱超越一切界限,使疏远者亲近,使陌生人相聚,使仇敌成为家人,跨越人力无法逾越的深渊,渗入社会最隐蔽的角落。就其本质而言,基督徒的爱是先知性的,能行奇迹,没有限制:它是为了成就不可能之事。爱首先是一种理解生命的方式,一种活出生命的方式。那么,一个对爱不设限、不知有仇敌需对抗,而只知有男人和女人需要去爱的教会,正是今日世界所需要的教会。

121.无论是通过你们所从事的工作,还是通过你们为改变不义的社会结构所做的奉献,或是通过那些简单、亲近且个人化的援助行动,都将使那个穷人有可能感受到耶稣的这句话是对他说的:「我爱了你。」(参默 3:9)


颁于罗马,圣伯多禄大殿

2025年10月4日

亚西西的圣方济各纪念日,本人在位第一年。


参考文献
[114] 第五届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主教团全体会议,《阿帕雷西达文件》(2007年6月29日),397号,182页。
[115] 方济各,《众位弟兄》通谕(2020年10月3日),64号:《宗座公报》112(2020),992页。
[116] 同一位教宗,《你们要欢喜踊跃》宗座劝谕(2018年3月19日),98号:《宗座公报》110(2018),1137页。
[117] 同一位教宗,《众位弟兄》通谕(2020年10月3日),65-66号:《宗座公报》112(2020),992页。
[118] 圣大额我略,《讲道集四十》,10:SCh 522, 巴黎 2008, 552-554页。
[119] 同上,6:SCh 522, 546页。
[120] 同上,3:SCh 522, 536页。
[121] 圣若望保禄二世,《百年》通谕(1991年5月1日),57号:《宗座公报》83(1991)862-863页。
[122] 方济各,与教会运动共度五旬节前夕守夜礼(2013年5月18日):《罗马观察报》,西班牙文周刊版,2013年5月24日,6页。
[123] 同一位教宗,《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2013年11月24日),186号:《宗座公报》105(2013),1098页。
[124] 同上,188号:《宗座公报》105(2013),1099页。
[125] 参同上,182-183号:《宗座公报》105(2013),1096-1097页。
[126] 同上,207号:《宗座公报》105(2013),1107页。
[127] 同上,200号:《宗座公报》105(2013),1104页。
[128] 同一位教宗,在热那亚ILVA钢铁厂与劳工界会晤时的讲话(2017年5月27日):《宗座公报》109(2017),613页。
[129] 伪金口若望,《论斋戒与施舍讲道》:PG 48, 1060栏。
[130] 圣纳西盎的额我略,《演讲辞第十四篇》,40:PG 35, 巴黎 1886, 910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