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莫尼加的祈祷(三篇)
发布日期:2025-10-17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莫尼加的祈祷

 

耶稣比喻中的那位寡妇,不断恳求法官为自己伸冤——不妨试想她所面对的处境。在古代近东地区,寡妇本就身无长物、毫无依靠。当时的法庭(或许设在城门处?)完全由男性主导,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她是喧闹男群众中唯一的女性。关于近东地区的诉讼场景,常有这样的描述:众多诉讼人争相吸引法官注意,场面嘈杂;法官身边围绕着一众亲信幕僚,部分人通过向特定幕僚缴纳“费用”(实为贿赂)获得面见法官的机会,其余人则只能高声叫嚷。这位寡妇独自前来,意味着她的家族中已无男性可代为申诉。她身处令人畏惧的环境中,形单影只。

然而,我们的天主绝非那位无视公义与怜悯、难以接近的不义法官,既然如此,为何还需要“坚持祈祷”?更何况,经文中明确形容那位法官“既不敬畏天主,也不顾惜世人”(路18:2)。他想必只受贿赂驱使(类似《亚毛斯书》5:10-13中所谴责的不义法官),而这位寡妇要么不愿、要么无力使用贿赂手段。她唯一能依靠的策略便是“坚持”——最终,这份坚持打动了这位不敬天主、毫无廉耻的法官。1986年版《新美国圣经》的译文,精准还原了《路加福音》中法官的厌烦之情:“我虽然不敬畏天主,也不顾惜世人,但这寡妇不断纠缠我,我就给她伸冤吧,免得她不断来烦我,甚至打我的脸。”(路18:4-5)。法官知道这女人绝不会放弃,于是便妥协了。

这个比喻的核心意涵毋庸置疑。毕竟路加开篇便点明:“耶稣给门徒们设了一个比喻,为叫他们明白,必须不断祈祷,不要灰心。”(路18:1)。但若说这位寡妇是“祈祷的榜样”,耶稣为何要冒险将天主与“不敬天主、毫无廉耻的法官”相提并论?这种看似突兀的论证方式,实则是犹太拉比所说的“轻与重”论证法——其逻辑是:“若在‘轻微’的事上尚且如此,那在‘重大’的事上岂不更应如此?”耶稣在别处也用过这种论证,例如在另一处关于祈祷的教导中,祂问道:“你们纵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的礼物给你们的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之父,岂不更把好的东西给求他的人吗?”(玛7:11)。换句话说,若这位坚持不懈的寡妇,能凭毅力从不义、不敬天主的法官那里求得公义,那么你们凭毅力向慈爱的天主祈祷,岂不更能得到回应?

但再次回到那个问题:既然我们的天主绝非无视公义与怜悯、难以接近的不义法官,为何还需要“坚持祈祷”?或许从人的角度而言,有些处境本就需要我们以“求恩祈祷”的方式,长久地投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莫尼加的祈祷——她的儿子天赋异禀却误入歧途,后来教会将这位儿子册封为圣人,即奥斯定。

奥斯定在《忏悔录》中坦言,正是母亲莫尼加坚持不懈的祈祷,促成了他成年后的信仰皈依。他在书中描述自己皈依前的生活,其状态按今日的标准来看,可被认定为“性瘾”。例如在《忏悔录》第八卷第十一章中,他写道,自己曾听到“节制”的声音对他说:“你为何依靠自己,以致寸步难行?……你该放心投靠祂(上主),祂必接纳你,治愈你。”(《忏悔录》)

他的皈依,并非简单地“决定改变行为”,而是从“性瘾”中得蒙治愈——这类治愈本就需要时间。对奥斯定而言,这份治愈的背后,是一位以“坚持”闻名的母亲,用一生的祈祷所托举的。

在我们当下的历史阶段,我们不得不想到另一位“天赋异禀却有缺陷的人”,以及另一位“莫尼加式的人物”——这仿佛是一种启示,让我们看清社会在诸多方面都亟需“治愈”。我们不难发现,个人与群体层面都存在着“成瘾”的迹象:性瘾、偏离初衷的调查与司法程序、丧失“公益”意识的斗争,以及沉迷于这场闹剧、疯狂追逐热点的媒体与公众。但除此之外,这是否也在更深层次上呼召我们:以“坚持的祈祷”,为社会求得治愈?

 

 

永恒的膀臂

 

主日读经包含两个核心主题:一是“祈祷时不要厌倦”,二是“纵然你会疲倦,必能得到扶持”。

我们多数人都有过祈祷时困倦的经历。就连梅瑟,在第一篇读经中做着类似祈祷的事工时,也感到了疲惫。他站在山顶,俯瞰山下一场由他下令发起的战役。为使自己的将领若苏厄能战胜敌军,他按读经所记,将“天主的权杖”高举在战场之上。他必须始终伸直手臂高举权杖,直到战役完全结束——因为每当他放下手臂,敌军便会占据上风。这场对峙持续了许久,梅瑟的双臂也变得极度疲乏。

即便耶稣曾疲惫至极,甚至感受不到天主的任何临在,祂依然不停地祈祷。

我曾以辅祭童的身份参与拉丁礼礼仪,那时便从一件事里对“疲惫”略有体会:我需机械地伸直手臂托着经书,供神父诵读。我的双臂仿佛在祈求:“求你,求你,求你读快些。”而梅瑟有亚郎和胡尔来扶持他的手臂,他们甚至找了一块石头让他坐下。

这便引出主题:纵然你会疲倦,总有人会扶持你。

而在福音中,为阐明“为何我们应持续祈祷(祈求所需)而不致厌倦”,耶稣讲述了“不义的法官与寡妇”的比喻(路18:1-8)。

那寡妇本已没什么可失去的,她每天都到公堂之上,向那位坦言“厌烦诉讼”的法官索要公道——这场景与今日何其相似!过了一段时间,法官暗自思忖:若我再不有所行动,这女人定会让我在众人面前蒙羞。我认输了,我要判她胜诉(路18:4-5)。

这比喻要传递的核心是:天主绝非那位“厌烦人的法官”,祂必会赐下我们所需,即便只是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寡妇的坚持,为我们所有人树立了榜样。

这份品质便是:坚持。

但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张开双臂时,可有谁来扶持祂的手臂?

似乎没有。

即便耶稣曾疲惫至极,甚至感受不到天主的任何临在,祂依然不停地祈祷。“父啊,你为什么舍弃我?”(玛27:46)——这句祈祷,堪称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祷文之一。正是这份祈祷,为德兰修女奠定了根基,使她能在毫无慰藉的一生中,始终坚守与坚毅。

当天主所有的安慰都离去时,祂的爱依然强大,足以带领耶稣(以及德兰修女)度过难关。耶稣张开双臂的姿势,恰是中世纪“向天主举臂”的祈祷姿态;祂以此赢得了伟大的胜利,正如旧约中的梅瑟与若苏厄一样。祂敞开双臂,好让我们在自己疲惫不堪、心灰意冷时,能投入祂的怀抱。

梅瑟曾说:“永恒的天主是你的护佑,你脚下有永恒的膀臂扶持”(申33:27)。

 

 

坚忍

 

“你要坚持所领受和所学得的。”(弟后3:14

 

梅瑟俯瞰若苏厄与阿玛肋克人交战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他背靠岩石站立,伸开的双臂由两位助手支撑。每当梅瑟放下手臂稍作休息,敌军便开始占据上风;因此,亚郎和胡尔始终守在他身旁,直至日落时分、战役获胜——他们如同“活的支柱”,托住梅瑟酸痛的肩膀。

这便是祈祷中的“坚忍”。保禄向弟茂德——也向我们所有人——所劝勉的,正是这种在信仰生活与践行中需持守的坚忍。只要我们为信仰努力,信仰便会得胜;若我们放弃,信仰便会受损。因此,保禄劝勉弟茂德:“你要宣讲真道,无论时机适宜与否,都要坚持到底;要驳斥,要斥责,要劝勉,全凭耐心,宣讲教义。”(弟后4:2

然而,那些“时机不适宜”的时刻,那些战火仿佛永无终结的日子,又该如何应对?当我们因祈祷而双臂疲惫时,谁会来支撑我们?一个令人焦虑的念头浮现:若我们的祈求似乎毫无回应,那继续高举双臂又有何意义?

耶稣曾向门徒讲述一个比喻,阐明“必须始终祈祷,不可灰心”的道理(路18:1)。一位寡妇向一位不义的法官恳求,希望为自己伸冤,惩治对手。法官最终决定帮助她,并非出于怜悯,而是出于厌烦——唯有满足她的恳求,才能止住她的申诉。

我们所信仰的天主,超越空间的限制,不受时间的流逝所束缚。那位法官本是不义之人,而我们的天主良善而丰厚,祂赐给我们生命,二者截然不同。当我们日夜呼求时,天主本就愿意帮助我们;祂渴望回应我们的求助之声。因此,耶稣问听众:“你们想,天主为自己的选民,要忍受到几时才肯俯听呢?”(路18:7

可惜的是,多数时候,我们经历的却是“迟延”。我们甚至会怀疑,自己的祈祷是否被听见。有时,天堂仿佛如同那些复杂难懂的语音信箱系统——我们不断被“转接”,反复按动相同的按键,却只听到同样的“推诿”。

我曾连续一年多的时间,为一个奇迹而祈求。我极少如此坚持,但当时的处境值得我这样做。天主啊,求你向世人彰显你的大能!求你向你一位选民彰显你的爱——她年轻而真诚,良善而慷慨,如今却深陷困境,亟需你的帮助。若此时不行,更待何时?若此地不施恩,更在何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仅担心你的迟延,更害怕这份祈求永远得不到回应。为她的事向你祈求,我已感到疲惫。

而我不过是千万人中的一个——只是人类海洋里,一个祈祷看似未得回应的人。我的声音微弱,淹没在历代不绝的呼求声中。深陷贫困与失去的家庭加入这“合唱”:阿勒颇传来呐喊,卢旺达响起安魂曲,血腥战场飘着挽歌,贫民窟传出尖叫。受虐孩童的哭泣、被弃灵魂的哀鸣、心神错乱者的嘶吼,都消散在历史的喧嚣里。谁会来支撑人类那因无尽痛苦而伸展的双臂?

或许,耶稣讲述寡妇的故事,正是为了象征人类自身的处境——在时光的伤痛中承受苦难。我们这些“堕落受造者”的本然状态,亟需最终的治愈。一切暂时的补救、一切战争的胜利、一切和平条约,都只是“信号”。世上没有最终的疗愈之法,没有战胜死亡的绝对胜利,也没有永恒的和平。

我们所信仰的天主,超越空间的限制,不受时间的流逝所束缚。祂认定我们本是良善,即便我们显露出再多相反的证据,祂仍持守这一判断。在十字架上,祂将我们“伸展的双臂”化为祂自己的姿态;即便身处极致的亏损中,祂仍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在你手中。”(路23:46

我们所需做的,是“始终祈祷”——我们的存在本身,就该是一场祈祷、一份求恩;我们所需持守的,是“不可灰心”——我们的生命本身,就该是一次信任的行动。

归根结底,面对自身的处境,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对人类、对创造我们的天主失去希望;要么坚信,超越世间一切灾难的最终话语,是那位召叫我们存在者的“爱之言语”。

因此,对“道成肉身”的天主而言,有一件根本的事至关重要。基督对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并非让我们在末世成为一支无坚不摧、毫无伤痛的“军队”,而是让我们成为一群庞大的“队伍”——无论历经多少历史苦难,仍坚信祂的许诺。

“当人子来临的时候,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吗?”(路1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