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认识圣经:宗徒大事录——12. 耶路撒冷会议
发布日期:2025-10-20   |    作者:意鸣子

12. 耶路撒冷会议

在叙利亚的安提约基雅,诞生了优秀的、规模庞大的、热情的、活跃的基督徒团体。巴尔纳伯和扫禄是带领者,安提约基雅的教会也有其他先知和教师。在安提约基雅,向世界各地宣讲福音的想法逐渐成熟,他们派遣巴尔纳伯和扫禄去尝试,这是一次尝试,为验证在他们的城市发生的事情,是否也能发生在其他地方,天主的计划是否包括向所有的人宣讲福音。巴尔纳伯和扫禄离开了。

 

在之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宗徒大事录》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内容,叙述了两位大宗徒的第一次传教行程。他们从塞浦路斯到达小亚细亚,又到了广袤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即现在的土耳其。他们去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约基雅、依科尼雍、吕斯特辣、德尔贝等城市,然后返回。他们这次行程历时几年的时间,“培植教会”,从小团体开始,在这些城市诞生了许多教会团体,这些团体都有良好的组织。在40年代末,他们返回安提约基雅;保禄和巴尔纳伯叙述了他们所做的一切。分享了主通过他们成就的事,总之,他们说这次尝试很成功。

 

的确,福音的宣讲生了根,结了果实,有人愿意聆听福音,坚定地信靠耶稣,所以,这一定是正确的方向。保禄和巴尔纳伯宣讲福音,给这些人施洗,建立团体,举行弥撒圣祭,也把举行弥撒圣祭的任务委托给一些人,即司铎,让他们举行弥撒,完善团体的架构。现在有了新的问题。

 

《宗徒大事录》第十五章专门讨论教会历史上这个核心问题,教会历史上决定性的问题。因为“有从犹太下来的几个人教训弟兄们说:若是你们不按梅瑟的惯例行割损,不能得救”。也就是说,一些犹太出身的基督徒声称,在成为基督徒之前,必须成为犹太人。其基本的想法是,默西亚是为犹太人来的,基督拯救了犹太人。如果我们现在说祂拯救所有的人,那么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犹太人。基督带来的救恩可以拯救所有的人,但他们说,谁要得救,必须成为犹太人;也就是接受梅瑟的法律。按照犹太传统,进行皈依的过程:即学习法律,尽力遵守梅瑟法律的所有规定,区分洁与不洁的食物,严格遵守安息日,接受割损礼......因此,这些犹太化的基督徒声称,在接受洗礼之前,必须受割损。人必须受割损,接受梅瑟的法律,才能接受耶稣是默西亚,才能接受洗礼,获得祂的救恩。

 

保禄和巴尔纳伯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们不要忘记,保禄和巴尔纳伯都是犹太人,本来他们对自己的宗教传统深信不疑。对于巴尔纳伯,我们只知道,他是肋未人,因此,是个司祭,习惯于享受优越感,恪守洁与不洁的法律。扫禄是法利塞人,严谨的法律专家,恪守祖先的传统,因此,这两个与犹太传统联系紧密的人,终其一生一直严格遵守梅瑟的法律,直到与耶稣基督相遇的那一刻。但是,对耶稣福音的认识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明白,耶稣的拯救工程超越法律。不是阻止或废除法律,而是完成,引导人实现法律,因此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法律,比如区分食物、刻板地遵守安息日、对割损礼的要求等等。

 

他们认为,要成为基督徒,只需要基督。根本的问题就在这里:怎样才能成为基督徒、接受基督的救恩?坚信耶稣基督。其他的都不需要,洗礼是坚信基督的圣事性标志,割礼毫无必要。这一点非常微妙,因为那时,犹太人要求保禄和巴尔纳伯给那些外邦人都行割损礼,也就是先学习犹太法律,然后再让他们接近基督。

 

另一方面,两位宗徒从他们在外邦世界传教的经验得出结论,强调说没有必要,现在那些法律已经被超越了,我们不应该通过犹太教才做基督徒,那些对犹太教一无所知的人可以认识耶稣,不需要通过梅瑟的法律。保禄和巴尔纳伯坚决反对,与他们争论,犹太人也不愿意让步。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因此,在安提约基雅,教会内部产生了分裂。分为两派:保守派和进步派。保守派想一切维持原状,进步派想前进一步,承认基督带来的革新把他们从旧日的犹太模式中释放出来。双方激烈争论,找不到解决办法,于是他们决定去耶路撒冷,找宗徒和长老,让他们分辨。因此,保禄和巴尔纳伯被派往耶路撒冷,向教会的主要权威澄清这个问题。

 

从安提约基雅到耶路撒冷的长途旅行,保禄和巴尔纳伯穿过了许多地区,他们看到腓尼基和撒玛黎雅也有许多团体,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们到了耶路撒冷,为教会、宗徒和长老所欢迎,就报告了天主偕同他们所行的一切大事”。他们讲述了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非凡的经历,也讲述了他们与一些犹太人的争论。在耶路撒冷的人中,有些人的想法与犹太人的想法一致。“有几个信教的法利塞党人起来说:必须叫外邦人受割损,又应该命他们遵守梅瑟法律”。

 

在耶路撒冷也存在这两种立场。“宗徒和长老们就开会商讨此事”。宗徒和其他被称为司铎的领袖们郑重地召开了一次会议,相当于第一次大公会议。这个事件一般被称为“耶路撒冷会议”,认为是教会历史上第一次大公会议。面对新出现的问题,教会当局必须做出决定,澄清问题,因为当时还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人支持这个观点,也有人支持另一个观点。因此,需要讨论、仔细研究。以耶稣的话和圣经为标准。他们需要回归本源,回到起点。我们可以根据几个历史因素,判断这次宗徒会议是在49年召开的。从耶稣复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事情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情况,出现了以前没有的问题,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就需要回到本源,回到耶稣这个基础:祂的教导,旧约圣经中保存的天主的话,在这些基础上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标准。路加记载了简单的讨论过程,并记述了几篇讲道。

 

“辩论多时之后,伯多禄起来向他们说”。黑落德阿格里帕第一次迫害教会时,伯多禄离开了耶路撒冷,现在他回到耶路撒冷,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宗徒大事录》中出现。他讲述了科尔乃略的故事,这个事件记载在第十章。而在第十一章,已经记载了伯多禄的讲道。当时宗徒不得不针对耶路撒冷弟兄的指责,为自己辩护,认为百夫长科尔乃略不可思议的经历,是时代的征兆,是主的明确指示。就是,向外邦人开放,如果罗马人科尔乃略在受洗之前,就领受了圣神,那么很明显,没有必要给他行割损礼,因为他愿意接受耶稣,并充满了耶稣的圣神,伯多禄给他施洗,是基督徒团体欢迎他的正式标志。

 

伯多禄总结说:“我们信我们得救,是藉着主耶稣的恩宠,正和他们一样”。我们得救,不是靠割损礼。宗徒们都是犹太人,都经历过犹太传统,但伯多禄说:“我们领受了基督的恩宠,我们相信,这是我们得救的原因,而不是犹太人的身份,或遵守法律使我们得救。如果我们相信,我们得救是靠基督的恩宠,那些人也是一样,他们也是靠着基督的恩宠得救”。

 

“于是众人都缄默不语,静听巴尔纳伯和保禄述说天主借着他们在外邦人中,行了怎样大的征兆与奇迹。”伯多禄讲了一个事件,就是科尔乃略的故事,但巴尔纳伯和保禄有几十个这样的例子,讲到塞浦路斯,讲到丕息狄雅的安提约基雅,讲到吕斯特辣,讲到依科尼雍,讲到德尔贝......他们提到了名字,讲到了事实,讲到那些以奇妙的方式接近主的人。他们讲完这些故事以后,雅各伯站起来了。雅各伯是耶路撒冷团体的领袖,是最保守的团体的代表,他被称为”耶稣的兄弟“,因为来自同一个家族,很可能是克罗帕(Cleophas)的儿子,克罗帕是若瑟的兄弟,所以他是耶稣的叔伯兄弟,是近亲,根据闪族文化,他自然是首领的继承人。

 

因此,继续耶稣工作的人是祂的兄弟,就是祂的近亲。雅各伯站起来,同样支持这一观点。这也是圣经的教导;他引用了《亚毛斯先知书》结尾的一大段话,其中提到,上主说:“以后我要回来,重建达味已倾倒的居所;已坍塌了的,要把它重建而竖立起来,为的是其余的人,即一切以我的名得名的民族,要寻求上主”。

 

所以,雅各伯的观点不只是来自经验,而是是基于圣经,他说:“按我的意见,不要再加给由外邦归依天主的人烦难,只要函告他们戒避……”一些注意事项。这是明智而温和的决定。我们一定要避免把梅瑟法律强加给希腊人;我们自己也不再严格遵守了,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是暂时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我们已经通过耶稣的力量超越了法律;因此,我们必须让他们坚信耶稣,而不受法律的束缚。但是,根据常识,我们习惯了犹太传统,有一些保留,要求大家尊重,就是“戒避偶像的玷污和奸淫,戒食窒死之物和血”。既然没有必要吃猪肉,出于对我们的尊重,请你们不要吃猪肉;我们并没有说不吃猪肉就一定会得救,而是出于对那些认为不应该吃猪肉的人的尊重,请你们适应。这是一种温和的立场,保持了一定的平衡和尊重,大家都接受了。

 

“当时,宗徒和长老同全教会决定,从他们中选几个人,派他们同保禄和巴尔纳伯去安提约基雅”。应该从耶路撒冷派人与他们两位一起去,因为如果他们两位回到安提约基雅,说:我们是对的,宗徒们都说我们的做法是对的。谁证实呢?正确的做法是,从耶路撒冷派其他持相反立场的人一同去,他们证实,整个教会认为,保禄和巴尔纳伯的做法是最好的。“所派的,有号称巴尔撒巴的犹达和息拉。”

 

两个新人物进入了宗徒的历史,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他们要做信使,带去宗徒们的决定。路加记载了完整的公函,结束了耶路撒冷宗徒会议的记述:“宗徒和长老弟兄们,给在安提约基雅、叙利亚和基里基雅由外邦归化的弟兄们请安。我们听说有几个从我们这里去的,而并非我们所派去的人,讲话扰乱你们,混乱了你们的心”。我们一起开会,研究了你们的情况,我们的决定如下:“圣神和我们决定”,意思是,通过圣神的光照,“不再加给你们什么重担,除了这几项重要的事。”

 

他们提到了四件事:“即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带血的肉)和窒死之物,并戒避奸淫(指近亲结婚)。若你们戒绝了这一切,那就好了。祝你们安好!”保禄和巴尔纳伯,还有巴尔撒巴和息拉,从耶路撒冷下来,回到安提约基雅;他们召集了团体,宣读宗徒的信。

 

这是教会的重要事件,是第一封信,也是第一份公函。宣读给这个团体的信:“人们读了,对这劝慰的话都十分欢喜。犹达和息拉,因为他们也是先知,就讲了许多话,劝勉坚固弟兄们。过了一些时候,弟兄们打发他们带着请安的话,回到派他们的人那里”。所以,号称巴尔撒巴的犹达和息拉,只是作为大公会议的见证人一起过来,他们送来了公函,解释了宗徒的教导,之后,返回耶路撒冷。

 

“保禄和巴尔纳伯却留在安提约基雅施教,同别的许多人宣讲主的道理”。而息拉留在这里,因为在第二次传教行程开始时,息拉将与保禄合作,进行伟大的传教工作。事实上,过了一段时间,保禄和巴尔纳伯决定再次外出传教。他们在关于马尔谷的问题上有一点分歧。记得第一次外出传教时,他们到达安塔利亚,马尔谷可能害怕穿越托罗斯山脉的艰难,于是就返回了。

 

巴尔纳伯是马尔谷的表哥,愿意原谅他,带他一起去。保禄比较坚定:“他上次中途返回,这次就不带他去了”。保禄和巴尔纳伯商议,认为分开比较好;然后他们分成两组。巴尔纳伯和马尔谷回到塞浦路斯,继续在岛上传教。保禄和息拉一起去安纳托利亚中部的城市,开始第二次伟大的传教行程,这次,福音传到了欧洲。记载在《宗徒大事录》第十七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