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新生儿——基督徒的典范
发布日期:2025-10-22 | 作者:意鸣子丙年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新生儿——基督徒的典范

「有人给耶稣领来一些小孩子,要衪抚摸他们;门徒却斥责他们」(谷 10:13)。门徒们感到带给他们不方便,于是将他们赶走;而耶稣却教导他们说:「天国是属于这样的人」(14 节)。这个片断在三本对观福音中都有记载,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马尔谷与玛窦叙述的是小孩子,而路加说有人把一个婴儿带到耶稣跟前(路18:15)。
如果小孩子做了令父母喜悦的事,一定获得父母的爱。然而,新生婴儿还没有能力开始做任何事情,他们是能自由领受一切的象征。耶稣以婴儿的形象,来比喻人面对天主时应有的态度;这与法利塞人在天主前,因自己的善行而自傲,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耶稣说,谁如果不变成婴孩,如果不意识到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天主白白的恩赐,不以此而奉献自己的生命,就不能进入天国。如果有人想藉自己的功劳在天主前自居,他在天主前就不再是婴儿了,就是将自己排斥在天国之外:「谁使你异于别人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既然是领受的,为什么你还夸耀,好像不是领受的呢」(格前 4:7)﹖.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上主,祢将天国的礼物,留给那些弱小者。
读经一 德 35:15-17,20-2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钱请律师,也不是所有的法官都充满了忍耐。天主也会以世上法官的这种方式,向人宣布自己最终不可更改的审判呢?在旧约中,为那些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指出了必须实行正义的命令:「不可违犯公平,不可徇情顾面,不可接受贿赂,因为贿赂令智慧人的眼目失明」(申 16:19)。这是具有智慧的建议!如果法官收受贿赂,如何能有公正的审判?一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以为任何事情都可以靠着金钱解决;这样的人自然会以这种思维忖度天主的审判,认为天主也会腐朽;甚至如果为天主送上某些礼物,天主也会与人同流合污。
我们以一位地主不付给僱工合理的工钱为例:他知道自己犯了错,知道有一天上主必要和他算帐。那么他可以做什么呢?他到圣殿,为轮班的司祭献上长袍,然后献上肥羊或者一只小山羊。他认为当天主收到如此丰富的礼物后,一定会成为他的朋友;对他所作所为充耳不闻,闭眼不看;这样就不会处罚他,不会降下疾病、灾祸给他,也不会以干旱、冰雹来毁灭他的收成。《德训篇》的作者批评这种虚伪的宗教敬礼:「你不要行贿赂,因为他决不会接受的;你不要依靠不义的祭品,因为上主是审判者,决不看情面。他决不偏袒任何人,而加害穷人;他倒乐于俯听受压迫者的祈祷」(德 35:14-16)。在这篇读经中也包含着上主谴责的原因:因为上主是审判者,决不看情面(12 节)。
我们认为,如果天主不偏袒任何人,赏善罚恶,不分穷富;那么这就是为人带来惊奇的地方,也说明天主时常俯视卑微与贫困的人。这就是天主的正义!友谊、关系、礼物、威胁、社会上的高地位,这些在天主前毫无价值。唯一令人体会到天主怜悯的,就是贫穷,即人的需要:「他决不偏袒任何人,而加害穷人;他倒乐于俯听受压迫者的祈祷;他决不轻视孤儿的哀求,和寡妇诉苦的叹息」(16-17 节)。「他们的祷声穿过云霄,直达天主那里」(20 节)。只有在天主前承认自己的无能,毫无可以夸耀的功行,而只有贫穷与可怜;那么,天主才会对他伸出援助的手,为他带来救恩的喜讯。
读经二 弟后 4:6-8,16-18
在圣经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那些伟大人物的辞别演说。他们都是在离世之前对自己的人民告别,如雅各伯、梅瑟、若苏厄、耶稣(若 14-17)、伯多禄(伯后 1:12-14)、保禄(宗 20 :17-35)。读经二正是属于这种文学类型。保禄已经老了,感到疲倦了,被关押在罗马的监狱中。他预料到自己离世的日子不远,于是对自己的生命做个总结,也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的语气令人感动,所用的图像也非常生动。「这场好仗,我已打完。」就是时常面对光明与黑暗、真理与谎言、正义与引人犯罪的因素,面对这些冲突与张力,需要作出选择。在写给格林多教会团体的信中,他列举出因为正义的原因,他所承受这些不义的事情:「被犹太人鞭打了五次,每次四十下少一下;受扙击三次;被石击一次;遭翻船三次;在深海里度过了一日一夜,又多次行路,遭遇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由同族来的危险、由外邦人来的危险、城中的危险、旷野里的危险、海洋上的危险、假弟兄中的危险;劳碌辛苦,屡不得眠;忍飢受渴,屡不得食;忍受寒冷,赤身裸体”(格后 11:24-27)。
在监狱中,这似乎意味着失败。但这并不要紧,因为他知道这是基督所喜悦的,而且他选择了最好的一份。这场赛跑,他已跑到终点。为了荣誉而去比赛,他知道上主将要赐给他胜利的花环。他并不是在夸耀自己的功绩,以努力与辛劳所赚得的功劳(这与保禄的神学观点格格不入),而是意识到自己所相信的是一位正义之士 — 耶稣基督。祂绝不会使他失去希望,也不会使那些等待祂光荣显现的人失望(8 节)。这信仰,他已保持了。信德为保禄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次新生;但是,一旦获得,将永远保持。他走向一个整合的生命,完成了基督托付给他的宗徒性使命。
他的目光朝向未来:「因为我已被奠祭,我离世的时期已经近了」(6 节)。他将为基督付出自己的生命,以此来见证自己对衪的爱。他自己的死亡将像基督的死亡一样,是一个祭献,他的血将洒在信德的祭台上。以「除掉船上的帆布」来显示保禄相信,死亡不是进入深渊的信念,而是进入一个崭新的生命,获得新生命的信心。大约三十年后,罗马一位著名的基督徒苛来孟这样说:保禄在向全世界教导了正义之事,在到了西方世界的地极后,在官长前为基督作了见证;之后他从这个世界上被除去了,被提升到天上的至圣之处,成为忍耐的榜样。
福音 路 18:9-14
讲比喻的人,总是给听众设置一种陷阱:他在听众无意识的状态下推动他们,使他们对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产生好感。当他们无意识地融入其中时,他便带出伦理的结论。阅读今天的这个比喻,会使人误会它的信息,因为读者很容易将自己定位于那个犯了错误的人。我们时常确信自己与法利塞人毫无连系,根本扯不上关系;因为他们虚伪、假善、充满自负与骄傲、目中无人,带着欺骗的眼光看待别人,自以为正义与无可指摘,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通常对他们没有同情之心,我们时常同情那个税吏,他可怜,因为他身不由己地做着自己不愿意的事;他有一颗像金子般的心,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悔改,也值得别人的爱与理解。我们都认为,这个比喻是对那些厌恶法利塞人的人而讲的。
其实这个比喻并不是这样,它的意义并不只是这样简单。现在我们首先看看这个法利塞人的祈祷方式,他采用的是一个虔诚的犹太人祈祷时的正常姿势(并不带有骄傲)。他站着祈祷(与那个税吏的姿势一样),没有任何夸张与炫耀,因此没有任何的虚伪。他的自言自语是一种祈祷,因为是与天主在对话。当一个人开放自己的心灵时,并不能撒谎,因此他说的只是他自己的内心感受。这只要不带着偏见读一下 11-12 节就能明了,这其实是一个诚实、正直、完美、忠信的遵守法律并谨慎避免任何犯罪(如偷窃,不义与犯奸)的人。他所说的与所做的相符。
为了赔补别人的罪,并为子民们获得天主的祝福,梅瑟法律命令每年守斋一天(肋 16:29),而这个法利塞人每星期守两次斋(星期二与星期四)。法律还规定,在收获的季节,农民必须立即将十分之一的所得,如麦子、葡萄酒、橄榄油、首生的动物,交给司祭(申 14:22-27)。这些奉献是为帮助穷人,支持圣殿的费用,及培育新的犹太经师。但是,法利塞人心里很清楚,农民并没有尽这项义务。那些农民却不愿意付出十分之一,当他们收获后,只是偶尔象征性地付出很少的一部分。总之,他们可以很心安理得地对天主说:上主,在收获的季节有很多坏人,他们从来不注意你的存在,有很少人像我一样,时常注视你。
从满全法律义务方面讲,这个法利塞人无可指摘。他因自己的正义而自豪,与他人作比较,给予他人保持距离。这的确能在心中产生一些烦恼,但这并不属于严重的罪过,而且他有很多理由可以觉得比别人优秀。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诚实、虔诚、正直、无可指摘。故此他充满自豪与骄傲,也是情有可原的。保禄虽然也强力反对法利塞人的神学思想,但接受他们为「热心者」(罗 10:2)。与这第一个人物的形象相反,现在出现了第二个人物,就是那个税吏。于是人们立即注意到他的谦卑精神。这样的人容易使人受欺骗,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柔与善良的;但在人心中,他其实是位强盗,是被人仇视的剥削者、窃贼。他不剥削富人的钱财,却欺压穷人;即使贫穷可怜的农民没有充飢的面包,他还向他们征收高额税金。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奉献给天主,只有全身的罪。
法律规定,那些剥削他人者,为了得救,除了要将剥削得来的还给被剥削者外,还必须另外多付百分之二的利息,而且立即放弃自己那种臭名远播扬的职业。这样的条件简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犹太经师们说,税吏是难以得救的。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两类人代表谁?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又是怎样?希望我们对税吏的同情不致于太深,同时可以减轻对法利塞人的憎恨。如果这就是我们对这两类人的态度,现在按照人的思维与逻辑来总结一下这个比喻的信息。也许耶稣该这样表述:这个法利塞人应该谦虚一点,对他人的批评应该收敛一点。除此之外,他在各方面就是别人的典范;他的所作所为使他可以获得正义的赏报,天国的赏报已经为他准备好了。然后耶稣必须对那个税吏这样说:可以肯定,他的悔改使他在天主前获得宽恕。但是光低着头表示痛苦的悔改是不够的,还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将剥削穷人的那部分归还,否则天主的惩罚将降在他身上。
如果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那么我们自然会接受耶稣的话语:「我告诉你们:这人下去,到他家里,成了正义的,而那个人却不然」(14 节)。我们很难同意这种说法,怎么可以谴责一个行为正直的人,并声明他是罪人呢?我们有关正义的标准现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现在来看看。评判的标准被改变,并不牵涉到两个人的伦理行为。耶稣并没有说税吏是好的,而法利塞人是邪恶与撒谎者;祂也没有说一个充满各种德行,而另一个是十恶不赦却隐藏着自己的罪过。耶稣说的重点在于,第一个在天主前曾经是「义人」,而现在第二个回到家里像第一个一样,以自己外在的善功,不需要天主的证明而成为义人。
法利塞人的错误在哪里?他的错误在于他在天主前的态度不正确:他到圣殿,带着自己谨慎小心,遵守上主的各项诫命的成果,和平日所积攒下来的各项善功,却苛刻地要求别人。他确信以这些善功,人在天主前可以获得正义赏报。好像他正在对上主说:看,我现在呈现给你我奇妙的生命,对你讲实话,你一定感到惊讶与欣赏。你不能找到另外一个像我一样对你这样崇拜的人,因此我可以声明我是「义人」。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并没有请求上主使他成为「义人」,而只是向天主「声明」自己的观点,希望天主也认同。正如一位律师在公证一样,他知道怎样以自己的方式获得正义。然而,他不明白,即使他所有的善功总合在一起,都不足以使他获得救恩。行善的人只能将自己的功归于天主,是衪带领人走在幸福的道路上,并不是善功使人成义。善功是天主使人成义的标记,就像一颗树的果实一样,显示它充满生命与生机,而不是果实使树生长。人在天主前其实常常是一无所有,没有任何是属于自己的,也没有任何能使天主感到高兴,或取悦于天主的。
与法利塞人有同样想法的,并不是坏人,只是思想天真而已。他的行为有如一个自认可以继承父亲财产的儿子的行为,因为自己是一位模范学生,不是愚蠢与荒唐的人。然而去感谢父亲对自己的培养,这才是他该做的。遗产只是父亲的,只能当作礼物拥有它,而不是自己赚得的。那个税吏也不是圣德生活的模范。他是穷人,他知道唯一可以奉献给天主,如在《圣咏》所说的,只是一颗谦卑与痛悔的赤心,上主不轻视这样的心(咏 50:19)。「衪使飢饿的人得到饱饫,却使富有者空手而回」(路 1:53)。这个税吏,不提自己的善行,以使他在天主前有权要求赏报,因为他根本没有善行。
法利塞人没有必要放弃自己无可指摘的生活,但他却误解了天主的形象:他认为天主就像一个书记员,记录着人的善功与罪过,以此作为赏报人与处罚人的依据。所有的不幸都是从误解天主的形象而来的,首先体现出来的,就是需要在义人与罪人之间制造一个隔离墙;而天主的名字被称为「分隔者」。谁如果认为可以在天主前积攒功德,就必然会轻视别人。这样,对那些罪人就只会给予轻视的眼光。自觉是义人的人,也希望天主以自己的标准行事,希望天主将罪人与自己分开。以正义与邪恶为标准而划分人群,在那些正义的人群中,他们希望成为法利塞人;但是天主却并不这样做,如果天主选择,祂情愿选择与罪人在一起。
最后一句话:「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14 节)。这里似乎邀请人认识现世胜利只是昙花一现的景象,并激发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未来的标准与现世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耶稣的话,是直接对那些依恃自己功行的人而讲的。法利塞人以自己的功行而自居,认为以此可以受到尊重,且被高举,认为这样就可以在天主前受到赏报。如果不想使自己空手,就必须成为弱小的,成为穷人中的穷人,负债人中的负债人。只有满足了这样的要求,才能充满上主的各项恩宠,以此获得上主所赐的各项恩典。正如在玛利亚身上所发生的一样:「因为上主垂顾了衪卑微的使女,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路 1:48-49)。
从这里可以看出引言(9 节)的重要性,也可以明白它是对谁说的。耶稣是对「几个自充为义人,而轻视他人的人」讲了这个比喻。他们不是与耶稣同时代的法利塞人,而是路加团体中的基督徒,他们具有法利塞人的思想。这个比喻也是对每个时代的基督徒讲的,因为「论功行赏」的思想在每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没有人可以免除这样的思想,因为污染与使人受害的酵母到处都存在(谷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