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简释(三)
发布日期:2025-10-23 | 作者:圣言童牧
导论
耶稣光荣地进入耶路撒冷,受到了人群的欢迎。却又因清理圣殿,冒犯圣殿领袖。在最后晚餐后,耶稣在祈祷时被捕,开始他勇敢地迈向加尔瓦略山的苦路。
耶稣被捕之后受到了公义会、比拉多、黑落德的多次审讯,但各人都查不出指控的罪名,但是仍然免不了被钉,这为受迫害的初期教会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及后基督复活,门徒们仍将信将疑(路24:38)。所以耶稣多次显现给他们,直到升天。
跟其它福音比较,路加福音对耶稣死亡和复活的描写相对简洁,并与福音的开始呼应。另外,门徒在耶稣升天之后在圣殿的祈祷(路24:53)也与匝加利亚及众人在圣殿的祈祷(路1:10)呼应。首尾呼应是路加的写作技巧,而祈祷则是福音的一个重要主题。
- 耶稣在圣殿(19:28-21:38)
耶稣最后到达了耶路撒冷。他白天在圣殿施教,夜晚在橄榄山过夜。他警告人们要准备灾难的来临,因为圣殿将被摧毁。在末日时,人子会光荣地降来,所以人要醒悟祈祷。他在圣殿的活动遭到了犹太领袖的强烈反对,以致他们设法要除掉他。
- 耶稣荣进耶京并清洁圣殿(19:28-46)
在耶利哥,一个瞎子称耶稣是“达味之子”(18:38-39)。现在在耶路撒冷,他真的像君王般荣进这座圣城。不过,耶稣君王的形象和世界君王的形象完全不同,就像他在米纳的比喻里所讲的那样。耶稣是个和平的君王,他没有士兵,因为他要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世界。犹太的平民百姓都来欢迎他(19:36),其实在福音的一开始,平民百姓就都来参拜过这位刚刚出世的和平君王(2:8-16)。他没有骑高头大马,骑的是一匹没有人骑过的驴,这样就应验了圣经的预言和先知的话(创49:10-11,列上1:33-37)。听到人群的欢呼声时,法利塞人要求耶稣让门徒安静,不过耶稣却让法利塞人安静;这表示耶稣君王不会屈服于法利塞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邪恶势力。他说如果门徒不出声,那么石头就要喊叫了。他说的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洗者若翰说过的话:天主可以从石头中给亚巴郎兴起子孙来(3:8)。可见这位谦卑和平的君王是属于天主的,他有来自天主的能力。这位君王的能力也体现在他说话的权威上,因为他吩咐门徒的一切都发生了。(19:31,34)
门徒们因为看到了耶稣君王的权柄和能力而欢呼,可是耶路撒冷却看不到,也不会接受这位和平君王,所以当耶稣看到雄伟的耶路撒冷时,就为她将要遭受的灾难哀哭(19:41)。这位君王深爱着耶路撒冷,他曾多次想聚集耶路撒冷的民众,保护他们,可是他们偏不愿意(13:34)。耶路撒冷本来是和平之城,可是由于人的冷漠,她将会遭受毁灭的灾难。当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后,整个城市,包括圣殿,被夷为平地。最终,这个和平之城竟然遭受令人发指的暴力。
耶稣进了耶路撒冷就上了圣殿,这其实是君王入城仪式的一部分。当他看到做买卖的商人时,就把他们赶出去,因为天主的殿宇应当是祈祷之所(19:46)。跟马尔谷比起来,路加的记载非常简略,而且与马尔谷福音的记载有所出入。马尔谷福音里,耶稣先是进了圣殿,于晚上离开到了伯达尼;第二天,耶稣在去圣殿的路上诅咒不结果的无花果树,并在圣殿驱逐商人,圣殿的司祭们因此要谋害他,但是他们却害怕群众;耶稣于当晚离开圣殿,第三天早晨门徒在去圣殿的路上发现那棵被耶稣诅咒的无花果树枯萎了(谷11:11-21)。马尔谷的详细描述是要强调圣殿即将面临的毁灭。在耶稣受公议会的审判时,人们也作伪证,指控耶稣声称要拆毁圣殿,并在三日之后建起另外一座非人手所造的圣殿;另外,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人们也以此来耻笑他。但是路加福音并没有说耶稣要毁灭圣殿后并于三日之后重建。这是因为,在路加福音里,耶稣驱逐商人是要清洁天父的家(2:49),为耶稣在圣殿施教做准备(19:47-21:38)。当然,路加福音也包括圣殿将会毁灭的经文(19:41-44),只是路加所强调的重点不同。
其实天主早就通过耶肋米亚先知警告以色列子民,不要以为躲在圣殿里就有天主的保护,就可以胡作非为。他们必须回心转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否则圣殿对他们来说只是个贼窝(耶7:11);如果他们拒绝听从天主的警告而一意孤行,天主就会拆毁他们的圣殿,把他们都赶走(耶7:12)。耶稣引用耶肋米亚先知的话是继续先知们的使命,履行自己教导众人的职责。圣殿不会保护人,居住在人中间的天主才能提供保护。人只有听从耶稣的教导,才能得到天主的保护。
不过,比较马尔谷和路加福音,我们会发现路加笔下的耶稣只是说“我的殿宇是祈祷之所”(19:46),而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说“我的殿宇将成为万民的祈祷之所”(11:17)。读路加福音到此,我们已经知道路加特别强调福音的普世性(2:31;4:25-29;17:18),但是在此却没有说“圣殿是万民的祈祷之所”,这是因为圣殿是犹太人的敬拜奉献之所,但是这个圣殿终会被毁灭,而基督徒在斯德望被砸死以后,是在各自的家里聚会祈祷,而不是在圣殿里(宗7:47-50)。
- 耶稣在圣殿的教训(19:47-21:4)
在耶稣进入圣殿后,他就天天在那里教训人,圣殿的首领想要除掉他,可是他们没有什么办法,因为百姓都愿意听他的教训(19:47-48)。这两句是耶稣在圣殿活动的一个概述,就像4:14-15是耶稣在加里肋亚福传活动后的概述那样。在这一部分中,路加福音与马尔谷福音的材料编排完全一样,除了谷12:28-34,路加已经在10:25-28编排了这段经文。这一部分包括耶稣和犹太首领的争论(20:1-47),以及关于末世的言论。
耶稣在圣殿的活动遭到了圣殿领导的反对。福音说这些人包括司祭长、经师和长老(20:1)。这三类人代表着犹太人三个方面的权势:宗教、法律和经济。耶稣在圣殿里驱逐商人并教导众人,正是对他们权利的挑战,所以他们质问耶稣行事的权柄(20:2)。耶稣并没有正面回答他们的质问,他知道这些犹太领导不会接受他的解释的。他反问他们若翰施洗的权柄是来自于天上,还是从人来的?
耶稣的这个反问非常有力,他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他们不承认若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另一方面,众人都认为若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他是先知。权贵与群众的巨大差异,路加在上文里就已经告诉过我们。福音1:16说若翰要使许多以色列子民归向上主,而群众听从若翰的话,归向上主,但是法利塞人和经师却拒绝若翰的洗礼,因而使天主在他们身上的计划作废(7:30)。因此,这些领导人与群众是相对立的。耶稣知道犹太领导不得人心的这种局面,他用自己的机智反击了他们。
犹太领导无法回答耶稣的反问,他们的沉默表示若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既然若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那么耶稣就有权柄;因为在福音的一开始,若翰就向人们指出将要来的耶稣更强,他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3:16)。若翰也从耶稣的所言所行认出了耶稣就是“要来的那位”(7:18-23),他要大过若翰。所以犹太领导的沉默也就表明了耶稣行事的权柄。质疑耶稣在圣殿行事的权柄是犹太领导人的职责之一,他们的质疑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愿承认耶稣的权柄,因此也就与耶稣宣讲的天主救恩无关。
鉴于犹太领导的顽固反对,耶稣与他们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他通过恶园户的比喻(20:9-19)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反对耶稣的后果,这个比喻同时也概述了耶稣面临的苦难和死亡。在这个比喻中,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子民。旧约其实一直就把以色列子民比喻为天主的葡萄园(咏80:8-13)。福音的比喻里说,主人把葡萄园租出去,离开很久才回来收租,而按旧约的规定,新培植的葡萄树的果子要等到第五年才可以吃,葡萄园要到那时候才开始营利(肋19:23-25),所以葡萄园的主人的做法符合旧约时代的法律。不过主人离开的时间很长,园户们的贪欲膨胀,想将葡萄园据为己有。
到了时节,主人派仆人去收他应得的果实。园户不但拒绝交付果实,还虐待主人派来的仆人。如是这样三次之后,主人没有办法,只好派自己的爱子去收果实。他以为园户们会尊敬他的儿子,可是事与愿违,他们为了占据葡萄园,把爱子推到园外杀了。旧约里,以色列子民是天主的爱子(依41:1;耶31:20),是天国产业的继承者。不过福音一开始就说耶稣是天主的爱子,天主已经把达味的御座赐给耶稣,而且他的王权没有终结(1:32-33),所以这个比喻说主人派遣了爱子,(20:13)指的就是耶稣。在福音里,耶稣也多次被称为天父的爱子(3:21;9:35)。另外,耶稣也指责耶路撒冷多次杀害先知(13:34),如今他正面临着相同的命运,因为他自己就是先知(4:24;7:16;13:33;24:19),而且他的前驱,先知若翰也已经被杀害了。
比喻中的园户把园主的爱子推到园外,杀害了他,耶稣也将要被人推出圣殿,推到圣城的城墙外杀害。犹太首领要杀害耶稣,想代替耶稣成为继承人(20:14),永远做犹太人的领袖,但是杀害爱子并不能得到产业,正好相反,相信爱子才会得到产业。教会这样做,就得到了天国的产业。早期的教会也这样宣称自己是天国的继承者(罗8:14-17)。
耶稣在结尾说葡萄园的主人要来,消灭园户,并把葡萄园租给别人(20:16)。耶稣是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他在上文就预言过,他要被弃绝(9:22;17:25)。但是这块被弃绝的石头将要成为屋角的基石。这是一个对比鲜明的讽刺,犹太的领袖妄图继承产业而杀害耶稣,但是他们将被消灭。相反,天主就选用了他们弃绝的石头做他屋角的基石。
这里,耶稣再一次肯定教会就是天主的国度,因为教会是建立在耶稣这块基石上的(依28:16;玛16:18)。那些拒绝耶稣的人一定会被消灭,“因为凡跌在这石头上的,必被撞碎;这石头落在谁身上,必要把他压碎。”(20:18)。基督君王将成为人们兴起和跌倒的标记(2:34)。这段经文的结尾与开头呼应,再一次提到犹太的领袖,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悔改的心意。虽然他们明白恶园户的比喻的意思,却仍执意要逮捕并杀害耶稣,可惜的是,他们不会得到葡萄园的产业。
犹太的领袖既然要置耶稣于死地,他们就用各种方法,企图抓住他的把柄,甚至在向耶稣提刁钻的问题之前,还假意奉承耶稣,说他正直无私,只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20:21)。不过他们因为奉承而说的这句话确实符合耶稣,因为他是正直无私的,并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他们问耶稣,人可不可以给凯撒纳税?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群众都反对给凯撒纳税,因为梅瑟的法律要求人们只敬畏天主;另一方面凯撒的法律要求人们纳税。如果耶稣说应该给凯瑟纳税,那么他会激怒群众;如果他说不应该纳税,那么他会遭到罗马法律的制裁。这是一个宗教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的问题。
耶稣看穿了这些奸细的阴谋,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以智慧反击他们。他向奸细要了一块他们随身携带的德纳。德纳是当时的银币,上面有凯撒皇帝的肖像,并写有“凯撒提庇留,奥古斯都,神的儿子”。耶稣问他们银币上是谁的肖像。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因为人们都使用德纳,但是耶稣就是要他们亲口说出银币上是凯撒的肖像。耶稣的回答很简单,却无以反击:凯撒的就应该给凯撒,天主的就应该给天主。银币上面有凯撒的肖像,所以应该给凯撒;但是天主要的更多,因为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造成的(创1:27),所以人应该把自己的一切所有都献给天主。耶稣的这个回答表示他不同意暴力反抗罗马的统治,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因为要服从凯撒就要脱离天主的权威,而是说人们要把自己全部的心神都献给天主。
这些奸细无法令耶稣落入他们的陷阱,他们对耶稣的应对感到惊奇(20:26),就像人们惊奇于耶稣的教导和神迹一样。虽然耶稣没有说人们不可以给凯撒纳税,但是在下文,犹太领袖却在比拉多面前指控耶稣不让人们给凯撒纳税(23:1-2),他们的邪恶由此可见一斑。他们不会因为耶稣没有落入圈套而罢休。福音接下来就记述了撒杜塞人以复活的问题来挑战耶稣(20:27-40),不过福音没有明确说撒杜塞人是要陷害耶稣的,而且这也是撒杜塞人唯一的出场。另外,路加也省略了耶稣对撒杜塞人的责斥(谷12:24),不管怎样,耶稣还是以他的智慧回答了撒杜塞人的问题。
耶稣给撒杜塞人解释了婚姻和生子的问题,这大概也是早期教会所面对的问题(格前7:1-16;弟前5:3-16)。20:34-35的说法,与马尔谷福音有所不同,谷12:25说“因为人从死者中复活后,也不娶,也不嫁,就像天上的天使一样。”对路加来说,不是因为人复活了,所以跟天使一样;而是说堪当复活的人和天使一样不会死亡,他们不娶,也不嫁。耶稣说他们不娶也不嫁,可能是因为堪当复活的人是天主之子,所以他们不需要结婚生子来延续自己的家族。
耶稣指出复活不是肉身生活的继续,复活后的生活是不同的。他引用梅瑟的话说:“上主为亚伯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以及雅各伯的天主。他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20:37-38)。这表示对于以民来说,他们的先祖并没有死去,而是生活在天主面前。不过在路加福音里,经文的重点是人死以后的复活。天主是人们死后复活的保证,他永远是生活的天主。福音并没有展开叙述复活永生这个主题,不过我们的信仰告诉我们生命来自天主;如果我们跟随基督,那么我们就能得到他所许诺的复活永生,我们将成为天主之子,复活之子。
当耶稣以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回答了犹太领袖的问题后,他们都不敢再问耶稣什么问题了,于是耶稣就开始问他们问题。耶稣的这个问题是关于默西亚身份的问题,而福音的前半部分已阐明了耶稣的默西亚身份,人们从耶稣的言行已经知道他就是默西亚(7:18-23),困难是:他们期待的是一位世俗君王式的默西亚。
耶稣提的问题是:如果默西亚是达味的儿子,为什么达味又称他为主(咏110)。福音已经多次指出耶稣是达味的后裔,他是达味之子。但是达味之子也有默西亚的身分,他将要做以民的君王(依9:6-7;11:1-5;耶23:5;30:9)。耶稣实现了天主对达味的许诺,他的王权永远不会完结。路加在宗2:25-36特别强调默西亚从死者中复活,天主已经把他立为主,立为默西亚了。耶稣既是达味的儿子,他更是天主子默西亚,所以达味称耶稣为主。在上文中,耶稣引用梅瑟来阐明复活的道理(20:37);在这段经文中,耶稣引用达味来解释默西亚的身分。作为默西亚的耶稣也教导人们要以真诚的内心来侍奉天主,所以他指责经师们的虚伪,却称赞穷寡妇捐献两文钱的慷慨(20:45-21:1-4)。
- 末世的言论 (21:5-38)
耶稣以君王的身份进入耶路撒冷,以司祭的身分驱逐圣殿的商贩,以先知的身分教导人们:他更是默西亚,他警告人们即将来临的灾难,并要他们醒悟,准备末世的来临。在21:5-19中,耶稣警告圣殿的毁灭。人们看到了圣殿的美丽宏伟,但是耶稣却告诉他们“待那时日一到,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而不被拆毁的”(21:6)。人们很自然地问他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会有什么样的预兆。虽然耶稣在上文说除了约纳的征兆外,没有别的征兆(11:29),但是在此他还是告诉了人们应该有的征兆。
耶稣说许多人将会冒充他,说“我就是”(21:8)。“我就是”表明了耶稣的天主性,是默西亚的宣告,若望福音反复强调这一点(8:28,58;13:19)。但是,当那时日来临时,人们可能会被假默西亚误导,所以耶稣警告人们要小心,不要跟随那些说“我就是”的人们。宗5:36-37就说有人冒充默西亚,误导民众,可见人们确实需要耶稣的警告。
耶稣还告诉我们,战争和灾难会发生,但这些还不是最后的结局。传统认为,战争和灾难是末世日的征兆,但是在这些末日的灾难来临之前,耶稣说门徒会被拘捕、迫害、解送到会堂,并囚在狱中;并且押送到君王及总督面前(21:12)。门徒将要遭受的迫害,如同耶稣一样,门徒必须承受这些迫害来为耶稣作证,宗徒大事录就多次记载了门徒所遭受的迫害。当然,门徒所承受的迫害不会比耶稣的多,而且耶稣也许诺要给门徒口才和明智(21:15;宗18:9-10;23:11)。耶稣的许诺看似矛盾,他说门徒会被亲友出卖,有的会被杀死,但是同时他又说门徒连一根头发也不会失落。这是因为在迫害中,人们会自然地归向基督,从而找到希望和救援。
21:20-24预言耶路撒冷的毁灭,与耶肋米亚预言圣城的毁灭类似(耶44:6,22),后来的约瑟夫也证实了圣城被罗马军队四面包围和居民被杀戮的惨像。耶稣撒冷的毁灭告诉人们,暴力不能带来正义与和平,就像恶园户的比喻所说的那样,采用暴力是无助于得到葡萄园的,反而招致自身的毁灭,所以人们要把凯撒的归还凯撒,而以忏悔的心归向天主。同时,耶路撒冷在主后70年的毁灭,也表明耶稣话语的权柄和预言的真实性。因此,他一定会像他所说的那样,乘着天上的云彩降来(21:27)。云彩把这段经文与宗徒大事录里耶稣升天和他的再次来临联系起来(宗1:9-11),但是当他再来时,他还能在这世界上找到信德吗?(18:8)
耶稣又用无花果树的比喻劝谕人们准备天国的来临(21:29-31)。在圣经里,无花果树通常象征着和平与兴盛(申8:7-8;欧9:10;米4:4)。在警告了耶路撒冷和世界的灾难后,耶稣用发芽的无花果树告诉人们灾难不是终结,天国的来临才是最后的胜利。他说“天地要过去,但是,我的话决不会过去”(21:33),这节经文又一次强调福音的可信度。其实,纳匝肋和葛法翁的人们早已认识到耶稣说话的权柄(4:22,32),依撒意亚也说“草能枯萎,花能凋谢,但我们天主的话永远长存”(40:8),这些经文都是要福音的读者听从耶稣的教导,醒悟祈祷(21:36)。不过路加已经告诉我们,即使是耶稣的爱徒也无法做到(9:32;22:45),为此我们要更加勉励自己,好能站立于人子面前(21:36)。
- 耶稣的苦难、死亡和复活(22:1-24:53)
- 最后晚餐和橄榄山祈祷(22:1-65)
耶稣曾多次预言自己的苦难死亡。在介绍耶稣的12宗徒时,路加也已经指出犹达斯将会出卖耶稣(6:16)。福音说,魔鬼进入了犹达斯的心,把耶稣交给犹太的领袖。我们也知道魔鬼自从在旷野被耶稣打败后,就伺机再次攻击耶稣(4:13)。在耶稣由加里肋亚一路福传到耶路撒冷后,魔鬼又一次出现,再次攻击耶稣。犹太的领袖也抓住时机,要消除耶稣。
耶稣的苦难是从逾越节的晚餐开始的,而逾越节是庆祝天主把犹太人从埃及的奴役中解救出来的节日。在耶稣时代,逾越节晚餐是在个人家里庆祝的。犹太人把在圣殿宰杀的羔羊带回自己的家中烤来食用。对于耶稣和他的门徒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庆祝,因为他们并不是一个以血缘聚集在一起的家庭,而是一个以耶稣为首的新的家庭(8:21)。他们也不是在自己家里,他们是在另外一个人的家里享用逾越节晚餐的。
晚餐中,耶稣说“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难以前,同你们吃这一次逾越节晚餐”(22:15)。在希腊语里,受难(pascho)和逾越(pascha)的拼写非常的相似,而早期教会也相信耶稣通过他的苦难和死亡,成为逾越节的羔羊,正如格林多前书所说的:“因为我们的逾越节羔羊基督,已被祭杀作了牺牲”(格前5:7)。耶稣自己也曾几次预言他将要受难并被处死(路9:22;17:25);在他复活之后,耶稣也对门徒说默西亚必须经受苦难,才能进入他的光荣(24:26)。耶稣明白自己的使命,渴望在被宰杀前同门徒们吃逾越晚餐;他的苦难表明他是我们逾越节的羔羊,他的血洗净了我们的罪过。
在最后晚餐时,耶稣和门徒分施饼酒,建立了圣体圣事。在感恩圣祭中,饼酒的祝圣礼仪与耶稣分施饼酒的经文一样。在初期教会中,“接过……,祝谢了,交给他们……”是固定的感恩祭经文(格前11:23-26)。教理1362条也说感恩祭是基督逾越牺牲的纪念,是他唯一祭献的实现和圣事性的奉献。感恩祭不仅是耶稣苦难的回忆,更是他苦难的再演和天主救恩的宣告。基督逾越的奥迹在感恩祭中不断地重演,他十字架上的救恩是永恒而常新的(希7:24,27)。我们当在感恩祭中常常默想基督的苦难和牺牲,并以十字架的牺牲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导和方向。
晚餐以后,去山园祈祷以前,耶稣开始教训他的门徒(22:3-8)。这样的编排是路加特有的。耶稣与门徒分施饼酒,表达了自己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和依依不舍,但是路加笔锋一转,说有一位门徒要负卖人子。人子固然要依照天主的救恩计划受难至死,但是负卖人子的人是有祸的,因为天主赋予人自由的意志。所以我们要明白,天主的恩典是白白赐给我们的,我们自当谨慎珍惜,因为即使我们有同耶稣一起掰饼的恩典,我们也有可能以自己想不到的方式背叛他。伯多禄也会背叛耶稣(22:34),虽然他的背叛不像犹达斯那么严重。在此负卖耶稣的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的门徒,正是由于负卖者门徒的身分,负卖耶稣的行为更显罪恶。伯多禄会否认耶稣,不过他不会丧亡,因为他会悔改。耶稣对伯多禄说的话(22:31-34)带给所有的基督徒希望。基督是仁慈的,我们的失败不是我们信仰的终点。只要我们也像伯多禄一样悔改,我们就会得到天国的救恩。所以当我们读这段经文时,我们不应该像门徒那样询问谁会背叛耶稣(22:23),而是应该问问自己,身为基督徒的我们会不会负卖耶稣?如果我们负卖过耶稣,我们应该怎样悔改。
显然,门徒现在还是没有领悟到耶稣的教训,他们互相询问谁会负卖耶稣,却没有反思自己会不会负卖耶稣。既然如此,他们在晚餐后争论谁是最大的就不足奇怪了。针对这一情形,耶稣教导他们要成为服事人的,而不要被人服事。耶稣这样做了,门徒也要这样做,而且只有服事人的才是最大的。耶稣许诺说只要门徒遵从他的教导,他们就会是最大的,就可以同耶稣一起在天国的宴席上吃喝,并审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22:28-31)。
耶稣教训门徒后就往橄榄山去了(22:39)。路加说耶稣习惯白天在圣殿讲道,晚上在橄榄山过夜(21:37),这也就是为什么犹达斯会带领圣殿的士兵到橄榄山抓耶稣。耶稣在橄榄山的经文对应结构,突出了耶稣在面临苦难时的恳切祈祷。
A 劝门徒祈祷:你们应该祈祷,免得陷于诱惑(40节)
B 离开门徒去祈祷(41节)
C 祈祷:“父啊!如果你愿意……,唯愿你的意愿成就吧!”(42节)
B’回到门徒那里,可是他们都睡着了(45节)
A’再次劝门徒祈祷(46节)
我们可以看到祈祷是整段经文的中心,耶稣在祈祷中寻求天主的旨意,虽然他害怕将要饮的苦杯,但是他完全降伏于天主的旨意,勇敢地成就天主救恩的计划。因为他的祈祷,就有天使来加增他的力量。与耶稣恳切祈祷对应的是门徒的软弱,他们没有办法醒悟祈祷,所以他们也就无法像耶稣那样勇敢地面对十字架。
当耶稣被逮捕时,门徒中的一个用剑削去仆人的右耳。耶稣说“到此为止”,并治好了那人的耳朵。耶稣是天主的羔羊,他是被宰杀的,而不是要宰杀别人的;他给人治愈,而不是伤害;他带给世界和平,他的国度不是通过刀剑建立的。因此耶稣禁止门徒使用暴力。
犹达斯以亲吻来负卖耶稣,这是黑暗权势的时间(22:53),是魔鬼的时机,以致伯多禄也要否认耶稣。光明将要离去,所以整个事件是发生在黑夜里的。当然这一切事情的发生,耶稣已经预言过了,他说撒旦要筛他们像筛麦子一样(22:31)。伯多禄曾许诺要跟随耶稣(22:33),这个许诺他也实行了,但是恐惧占据了他的心,他只是远远的跟着耶稣。在大司祭的庭院里,面对人们的质问,伯多禄否认他是耶稣的门徒。当鸡叫的时候,当耶稣转身来看他的时候,伯多禄认识到自己背叛了耶稣。不过他的背叛不是终结,他离开了司祭的庭院,离开了那个黑暗的地方,凄惨地哭了起来。伯多禄的悔改是耶稣祈祷的结果,因此他不仅不会丧失信德,还要坚固其他的门徒(22:32)。伯多禄承认自己是个罪人(5:8),但是罪并不能阻止他跟随耶稣,只要他愿意悔改。
耶稣被捕和伯多禄否认耶稣都发生在夜里,这是魔鬼猖狂的时候。我们的信仰也会遭到魔鬼的攻击,也会有黑暗的时候,但是我们要像伯多禄一样选择离弃黑暗,仰赖耶稣的祈祷,就能得到悔改的果实。黑暗一定会过去,因为时候将到,人子要以胜利的姿态降来(21:27)。
- 耶稣受审(22:66-23:25)
路加告诉我们:天一亮,他们就把耶稣带到公议会前受审,受审的中心是耶稣的默西亚身分,因为他们直接问耶稣说:“如果你是默西亚,就告诉我们吧!”(22:67)我们已经知道耶稣的默西亚身分是福音的重点,可是这些人不会相信,他们已经就这个问题刁难过耶稣了(20:2-7)。耶稣没有正面回答他们,他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因为即使耶稣告诉他们,这些人也不会相信的(22:67)。
接着,耶稣用了人子的身分,告诉他们,他就是达尼尔先知所说的将要坐在天主右边的人子(达7:13)。这些人都熟悉这段经文,他们也知道坐在天主右边的是默西亚。耶稣曾经问他们为什么达味要称坐在天主右边的人子为主(20:41-44)。通过这句话,耶稣间接但明确地告诉他们他就是默西亚。耶稣的这个宣告也就是在宣告自己天主子的身分,这些人也明白,所以他们说:“那么,你就是天主子了?”(22:70)关于耶稣天主子的身分,福音也多次阐明了。对于公议会的这个问题,耶稣回答说:“你们说了,我就是。”这些人不相信耶稣所说的真理:他就是天主子;反而,他们把这个真理当作反对他的依据。同时耶稣的这个回答与伯多禄否认耶稣的话语是个鲜明的对比,耶稣说:“我就是”,而伯多禄说“我不是”(22:58)。
公议会要定耶稣死罪,又没有这个权力,就把耶稣押送到比拉多那里。比拉多是罗马派来的总督,他残酷无情,以暴力统治以色列人,可是犹太的领袖却把耶稣交给这样一个罗马的暴君来审讯,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他们在比拉多前控告耶稣煽惑以民、阻止纳税、并自称君王(23:2)。我们可以看到公议会审判耶稣时,他们是质问耶稣的默西亚身份,这是个宗教的指控;但是在比拉多面前,他们对耶稣的指控是政治性的,他们要以叛乱的罪名陷害耶稣。福音自始至终都说耶稣是默西亚,他来是要带给他们自由和平安,虽然人们常常把耶稣当作像达味一样要建立世上王国的默西亚,但是耶稣多次纠正门徒对他的这种错误理解。同时,比拉多也没有把耶稣当作一个政治叛乱者来对待,他说他在耶稣身上查不出什么罪状来(23:4)。但是鉴于公议会的投诉,比拉多并没有释放无罪的耶稣,他不敢得罪犹太领袖,比拉多就把耶稣押送给黑落德。
本来比拉多和黑落德有仇,但是因为迫害耶稣,他们竟变成了朋友。这个世界的政客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勾结起来,一起迫害耶稣。黑落德早就想见耶稣,他听到了很多耶稣的神迹,指望他显个奇迹。福音里,人们得到耶稣的神迹,因为他们对耶稣有信德。但是黑落德想看神迹,只是出于好奇,毫无信德可言,所以耶稣以沉默来抗拒。耶稣的沉默也应验了依撒意亚的预言:“他受虐待,仍然谦逊忍受,总不开口,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人前不出声,他也同样不开口。”(53:7)
黑落德也没有查出耶稣的死罪,又把他送回比拉多那里。比拉多知道耶稣是无辜的,但是他又不想得罪犹太的领袖,所以他把人民召来,想要以民意解决这个难题。这样,不管审判的结果如何,他就能以民意为由,不用承担责任。福音说比拉多三次向民众表示耶稣是无辜的,他想要释放耶稣(23:4,14,22)。但是在犹太领袖的蛊惑下,人们要求释放巴拉巴,钉死耶稣。面对情绪激昂的人群,比拉多退却了,他把耶稣交给了他们,任由他们去处置。
在路加的笔下,比拉多好像是个正面的角色,因为他三次想要释放耶稣。福音对比拉多的正面描写,也许是暗示早期基督徒不要害怕罗马的统治,勇敢为信仰作证。另外,路加借着比拉多和黑落德的口,重申耶稣的清白,具护教的意义,因为基督徒像基督一样也是清白无辜的,罗马人不应该迫害教会。这在简释(一)中已经提及,护教是路加编写福音的目的之一。
- 耶稣的死亡(23:26-56)
在耶稣背十字架的路上,基肋乃人西满被士兵强迫帮耶稣背十字架。也有许多人跟随着耶稣,妇女则放声哀哭耶稣的苦难。耶稣曾经为耶路撒冷将要遭受的灾难哀哭(19:41-44),特别是妇女儿童将要面临的苦难。那苦难是如此深重,以至于个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荒胎本来是个诅咒,可是灾难却让它成为祝福(23:29)。耶稣所警告的灾难是罗马军队对圣城的毁灭,这也是天主的审判,因为耶路撒冷没有听从先知,反而残杀了他们。当树木青绿(耶稣在的时候)的时候,妇女们哀哭耶稣的不幸;当树木枯槁的时候(耶稣死亡以后),耶路撒冷的不幸将会更大。耶路撒冷不久之前还欢迎耶稣君王入城,现在就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总括来说,耶稣的死亡将要成为耶路撒冷毁灭的标记。
十字架死亡是耶稣生命的最高点,在此成就天父的救恩工程。耶稣在十字架上为迫害他的人祈祷说:“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路23:34)耶稣在他最悲惨的时刻仍然为别人祈祷,他的这个祈祷不只是为钉他在十字架上的那些士兵们,也包括犹太的领袖、人群和比拉多,因为所有的人都参与了对耶稣的迫害。他曾经教导门徒宽恕别人,现在耶稣在他最悲惨的时刻为迫害他的人祈求宽恕。他要求门徒所做的,他先做了。门徒也要像他一样宽恕别人,斯德望为迫害者祈祷就是在效法耶稣的宽恕(宗7:60)。
耶稣在十字架上为迫害他的人祈祷;在十字架下,迫害他的士兵们却在瓜分他的衣服(23:34),这也就应验了圣咏22:19:“他们瓜分了我的衣服,为我的长衣,他们抓阄。”患血漏病的妇女曾经触摸耶稣的衣服而得到了医治(8:44);可是因着士兵们的无知和贪婪,他们剥夺了救主在世的唯一财产,但是他们得不到救主的衣服可以带来的恩典。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时,首领、兵士和两个强盗中的一个都嗤笑耶稣。他们嗤笑的内容都一样:他救了别人却救不了自己(23:35,37,39)。另外,兵士们讽刺耶稣:“如果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就救你自己吧!”这与魔鬼试探耶稣的话相应(4:3,9)。所有这些嗤笑都是关于耶稣基督的身份,而耶稣基督的使命就是来拯救丧亡的人(19:10),天使也说他是救世主(2:11),可是他却救不了自己。他曾教导说“谁若为我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命,这人必能救得性命”(9:24)。在十字架上,耶稣以自己的生命来实行他对门徒们的教导。他的牺牲不但没有否定他救主的身份,反而证实他就是天主所许诺的救主,所以耶稣十字架的死亡是他作为基督的终极表现。
福音通篇都在告诉读者听众耶稣的真实身份:他是天主的受傅者,默西亚,但是人们却因为耶稣的牺牲而否认他的基督性;他是君王,他的王权没有终结(1:32-33;19:38),但是他君王的身份却成为控告他的罪行(23:37-38)。十字架的死亡颠覆了人们对默西亚的理解:对于相信耶稣的人,十字架死亡是救恩的保证(23:43);但是对于不信的人,十字架死亡成为他们跌倒的原因。
耶稣死时的景象证明了他的基督性。此时,天昏地暗,太阳失去光泽。在旧约里,失去光泽的太阳是天主正义的审判(依13:9-10;50:2-3;耶15:6-9)。亚毛斯更直说:“在那一天,吾主上主的断语,我必使太阳在中午落下,使大地白昼变为黑暗”(亚8:9)。圣所的帐幔从中间裂开了,从此所有相信耶稣的人都可以直接看到天主的面容,就像厄弗所书所说的:“他以自己的肉身,拆毁了中间阻隔的墙壁”(弗2:14)。所以裂开的帐幔就是来自天主的明证,福音将传遍天下而不受阻隔(宗28:31)。
同时,在耶稣断气前,他向天父祈祷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里”(23:46)。在福音开始时,在耶稣祈祷时,天上有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而喜悦”(3:22)。那时是父在向子说话,天主圣神降到子身上;现在是子在向父祈祷,并把自己的灵魂交托给父,因为他完成了天父交给他的使命。
百夫长、众人和与耶稣相识的人都见证了耶稣十字架的死亡。百夫长说“这实在是一个义人。”耶稣不仅是无辜的,他更加是天主的义人。他的死亡光荣了天主,因为这个外邦人的百夫长看到耶稣的死亡,就归光荣于天主。在白冷,牧人看到耶稣婴孩也归光荣于天主(2:20);当耶稣讲道时,人们归光荣于天主(4:15);他的神迹也是彰显了天主的光荣;在宗徒大事录里,人们听到福音时,也要归光荣于天主(13:48)。这是耶稣的生命和福音的真意,就是带领人归向天主。
- 耶稣的复活(24:1-53)
如同耶稣的预言,他被弃绝,受难至死。但他的死亡只是他预言的一部分,因他也曾预言自己会光荣地从死者中复活。一周的第一天,那些妇女们就来到坟墓,要敷抹耶稣的尸体。由于耶稣死在安息日前一天,所以妇女们为了不违反安息日,就没有敷抹耶稣的尸体。路加显然借用并缩写了马尔谷福音。比如,在埋葬的时候,他并没有提及封闭坟墓的大石头(谷15:46),妇女们也没有考虑怎样挪开那块大石(谷16:3),他只是直接说石头已经滚开。妇女们看不到耶稣的遗体,只看到两个穿着耀眼衣服的人。面对这样的显现,她们不敢直视,而是把脸垂下,就像是人们见到神视时的自然反应那样。
在坟墓里显现的这两个人对妇女们所讲的是早期教会的复活宣报(格前15:3-5):主耶稣被钉死,埋葬,但第三日复活了。在路加福音里,耶稣没有在加里肋亚显现(谷16:17;玛28:7),这是因为在路加的神学思想中,耶路撒冷是福音的中心,耶稣由加里肋亚来到圣城并在此完成天主的救恩工程;门徒则要等到圣神降临之后,才会由耶路撒冷向整个犹太及撒玛黎雅地区传播福音,直到地极(宗1:8)。有学者认为路加也把复活后伯多禄捕鱼的奇迹编辑到召叫的故事中(路5:4-11,若21:1-11),这样就可以避免耶稣在加里肋亚的显现。
妇女回去,向门徒讲述所见所闻,虽然她们是目击证人,并且一起作证,但门徒还是不信。门徒对复活的怀疑在四部福音里都有,于是,伯多禄就跑到坟墓看个究竟。在若望福音里,伯多禄是同耶稣所爱的门徒一起去的(若20:3-10),但是在路加福音里,只有伯多禄动身奔往墓地。在看到空坟和殓布后,伯多禄还是将信将疑(路24:12)。空坟和殓布并没有让伯多禄相信,伯多禄是遇上复活的基督后才相信的。门徒,包括伯多禄和多默,看到了主的显现后就相信了,所以信仰是建立在与复活的主相遇的基础之上的,不是空坟墓和叠好的殓布。复活的主同门徒一起行路,谈话,掰饼,吃烤鱼。基督是复活的主,他不在死人当中(路24:5)。天使也提醒妇女要记得耶稣在加里肋亚的所言所行(24:6-8),那我们记不记得在生活当中与主相遇的经验呢?这些经验对我们的信仰有怎么样的影响呢?
去厄玛乌的两位门徒听了妇女的汇报,但是他们还没有与复活的耶稣相遇,所以他们离开耶路撒冷去厄玛乌,远离信仰团体,是因为他们还不相信基督的复活,不明白基督复活的意义。虽然不明白,他们在路上还是一直在讨论所发生的事。当复活的耶稣加入他们,一起行走时,他们也认不出他来。主耶稣主动问他们在谈论什么,这两位门徒很奇怪为什么他会问这个人人都在谈论的事情(路24:18)。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门徒自以为他们知道一切,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为耶稣讲解所发生的事,可是耶稣本人是这件事情的主角,并且明了一切事的意义。
两位门徒与耶稣对话的主题还是耶稣的基督性。他们对整个事件的讲述就是耶稣的受难史,他们说耶稣是位先知,可是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福音已经告诉我们耶稣不仅是先知,他还是默西亚,天主子和人子,可是他们对耶稣的认知还停留在先知的层面。因此认为一切对耶稣的希望都落空了。他们又提及耶稣被钉死已经三天,虽然耶稣已经几次预言要在第三日复活。于是,复活的耶稣就开始给他们讲解救恩的奥迹(路24:26),这就是信仰的中心。
当他们快到厄玛乌时,耶稣好像继续前行,所以门徒可任他离去的,但两位门徒按照圣经的教训挽留耶稣(创19:2-3)。耶稣就同他们一起吃晚饭,就像他教导门徒要吃别人为自己准备的食物那样(10:7)。耶稣同两位门徒掰饼,呼应增饼神迹(路9:16)以及最后晚餐(路22:19),都是感恩礼仪的雏形。两位门徒就在掰饼时认出了复活的耶稣。虽然基督徒不能直接看到复活的耶稣,但是我们可以在感恩礼仪中认出复活的耶稣,因为他永远同教会在一起。他会为我们讲解圣经(24:32),打开我们的眼睛(24:31),开启我们的明悟(24:45)。
不过与耶稣相遇的经验一定要传扬出去,把复活的喜讯带给别人,所以两位门徒随即返回耶路撒冷,向其他人报告耶稣的显现。这样,两位离开耶路撒冷的门徒又回到了信仰的中心,因为福音必须由圣城传到地极。同时,他们也被告知,耶稣已经显现给西满了(路24:34)。路加保留了耶稣显现给西满这个传统说法(谷16:7;格前15:5)。但是,除了若望福音记载的捕鱼奇迹之外(若21:1-19),福音并没有耶稣显现给西满的描述。早期教会说耶稣显现给了伯多禄,可能是因为他在教会中的首席地位。
之后,路加告诉我们耶稣显现给了众门徒(24:36-49)。路加福音的这段记载和若望福音非常相似(若20:19-29;21:1-14)。为了消除他们的怀疑,耶稣邀请门徒摸他的手足,也在他们面前吃鱼。通过这段经文,路加告诉读者,耶稣的复活是真实可信的(路1:4)。耶稣也给他们解释圣经,并许诺圣神的降临(路24:44-49)。这段经文是整部福音的缩写,也为圣神和宗徒日后传教的工作做了铺垫。宗徒大事录将会记载早期教会福传的事迹。这是耶稣基督使命的延续,而他的使命必须完成。
最后,耶稣把门徒带到耶路撒冷城外的伯达尼,就被提升上天。虽然耶稣不在他们中间了,但是门徒们却欢天喜地,不再像刚刚见到复活的耶稣时那么害怕,因为他们见到了复活耶稣的身体(路24:36-43)。他们常常在圣殿里称谢天主。这样福音由救主降生时牧羊人的喜乐开始,以门徒们的喜乐结束;由耶路撒冷圣殿里众人的祈祷开始,又以众门徒在圣殿的祈祷结束。他们在期待圣神的降临,并要把福音的喜讯传到地极。
《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