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玛达肋纳的玛利亚
发布日期:2025-10-24   |    作者:李建刚

   一、在新约中,玛达肋纳的玛利亚仅出现在四福音书中,总共14次。她的希腊文名字是“Μαρία”或“Μαριάμ”。后者的形式让人想起希伯来名字“米黎盎”,这是旧约中一位女先知的名字,梅瑟和亚郎的姐姐。玛利亚这个名字在当时非常普遍,仅在新约中就出现了另外六位名为玛利亚的女性。为了区分这些不同的玛利亚,名字常常会加以说明。“玛达肋纳”这个称呼就是起这种区分作用的。这个外号很可能是一个形容词形式,源自“玛达肋纳”这个地名。玛达肋纳是一个位于加里肋亚海西岸的小镇,距离提庇黎亚大约步行20分钟。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约瑟夫所提到的塔里该亚(Tarichea)。

   二、玛达肋纳的玛利亚是一位富有的女性,属于耶稣最忠实的门徒圈子。她早在加里肋亚时期就追随耶稣,这一点在《路加福音》中表述得最为清楚。那里还提到,耶稣曾从她身上赶出七个魔鬼(参路8:2)。在其他福音书中,她直到耶稣受难时才首次登场。在《若望福音》中,她与耶稣的母亲、耶稣母亲的姊妹,以及克罗帕的玛利亚一同站在十字架旁(参若19:25)。她的身边还有那位“耶稣所爱的门徒”,叙述者将他描绘为第一等的见证人(参若19:35)。在对观福音书中呈现出了一个不同的图像:在耶稣临死之时,有几位来自加里肋亚的妇女从远处观看。随后,她们也见证了耶稣的埋葬,并在一周的第一天一大早前往坟墓。这些妇女在耶稣受难和死亡时一直守在他身边,而(男性)门徒们在耶稣被捕时便已逃离。其中一些妇女的名字被特别提及。显著的是,玛达肋纳的玛利亚总是排在最前面(参谷15:40,47;玛27:56,61;路24:10),就像伯多禄在宗徒名单中总是第一个被提到一样。在对观福音书中,加里肋亚的妇女们是最早获得启示的人。她们首先得知耶稣已被天主从死里复活。这一启示伴随着一个使命:要她们把这个消息传达给门徒们。然而,根据《马尔谷福音》,这些妇女因为极度害怕而什么也没有说(参16:8)。《马尔谷福音》的附加结尾(16:9-20)是一段由其他福音书内容拼接而成的汇编。在这一段中,原先《马尔谷福音》的图像被纠正,说明耶稣复活后首先向玛达肋纳的玛利亚显现,即那位曾被他从七个魔鬼中医治出来的女人(参路8:2)。她将复活的消息告诉了门徒们,但他们却不肯相信她。而在《玛窦福音》中,玛达肋纳的玛利亚和“另一位玛利亚”则履行了使命:她们确实将复活的消息传达了出去。一个额外的细节是,复活的耶稣在她们去找“门徒”的路上亲自向她们显现,并且毫无保留地让她们触摸他(参玛28:9-10)。在《路加福音》中,这些妇女也将所见所闻“告诉了那十一位和其余的门徒”(24:9),但宗徒们却把她们的讲述当作无稽之谈,不肯相信(参路24:11)。在所有这些版本中都特别强调:是妇女们首先站在复活信仰的起点上。而《路加福音》尤为突出地描绘了妇女们开放、接受的态度与宗徒们的不信之间的对比。尽管这些妇女的信仰反应被视为耶稣整个门徒团体的光辉榜样,但她们却从未被明确地称作耶稣的“门徒”。在第四福音书中,20:1-18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对观福音书的方式处理了同样的材料。这里一开始只有玛达肋纳的玛利亚前往坟墓。根据她的报告,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那位门徒”也赶往现场。关于那位耶稣所爱的门徒,福音书叙述说他“看见就信了”。在故事的这一时刻,他在信仰上走在了玛达肋纳的玛利亚前面。玛利亚根据自己独特的感知仍认为耶稣的身体是被人从坟墓中移走了。在这两位门徒离开之后,玛利亚依然独自留在坟墓旁。接下来的叙述讲述了玛利亚如何一步步在信仰中成长,逐渐领悟耶稣那种新的存在状态。她虽然看见了耶稣,却没有立即认出他,直到耶稣呼唤她的名字,她才立刻意识到是他。主向她启示,这种新的存在应被理解为与天父的重新合一。因此,玛利亚不应再“抓住”他(受拉丁文翻译“noli me tangere”的影响,后常译为“不要触摸我”),而是要将她所获得的启示传达给耶稣的(男性)门徒,即“我的弟兄们”。玛利亚毫不犹豫地完成了这个使命。她把自己的经历传达给了门徒们,而这些门徒后来又把他们的经历传达给多默。由此产生了一条信仰的传承链,而玛利亚正是这条链的第一个环节。这条传承链同样包括了第四位福音作者所写的这本书。他自己表明,这本书的目的正是要使那些没有亲眼看见这些神迹的人也能相信(参若20:30-31)。

   三、玛达肋纳的玛利亚在许多伪经作品中被频繁地提及,这些作品部分出自诺斯替派的圈子。在这些著作中,她比在四部福音书中拥有更为突出的声望。她被视为耶稣心灵的密友,以及初期基督信仰团体中的一位重要领袖。在《伯多禄福音》(2世纪)中,玛达肋纳的玛利亚明确被称为耶稣的女门徒(参12:50)。在《斐理伯福音》(3世纪)中,她被称为“主的伴侣”。作为对她的爱意表达,耶稣常亲吻她的嘴唇,这常引发其他门徒的愤怒。在《信智之书》(Pistis Sophia, 3世纪)中,玛达肋纳的玛利亚因其非凡的属神特质被认为超越了所有其他门徒。在诸如《救主对话》这类诺斯替文学中常见的“与救主对话”的体裁中,玛达肋纳的玛利亚往往提出问题,并展现出对特殊启示的高度领悟力。在《斐理伯大事录》(4世纪)中,她与斐理伯一同进行福传旅行。一个常见的主题是:耶稣的男性门徒将她视为竞争对手,认为她不应享有领导地位。尤其是伯多禄(在多个团体中被视为传统权威的代表)对玛利亚的行为常表现出质疑和批评。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玛利亚福音》。这是一部原本用希腊文写成的著作,成书于公元2世纪。1896年,在埃及发现了一份该书的手抄本,是公元5或6世纪的科普特文译本。然而,这部作品的出版却拖延了几十年。根据出土纸草手抄本的页码编号可以推断,这部作品原本应有19页,但如今只剩下9页保存下来。在现存的文本中可以分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复活后的耶稣与其门徒之间的一段对话。门徒们感到恐惧,不敢接受耶稣交托的使命,即向全世界宣讲福音。第二部分则是应伯多禄之请,玛达肋纳的玛利亚讲述她曾在一次异象中从耶稣那里获得的启示,这启示只赐予了她一人。她的报告引起了安德肋和伯多禄极大的不满,他们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否定态度。根据安德烈的看法,玛达肋纳的玛利亚传讲的意见偏离了耶稣的教义,认为这些观点并非来自耶稣本人。耶稣偏爱一位女性,并且在全然启示的传递上,男性门徒需要依赖玛利亚,这个思想让伯多禄感到不安。然而,肋未为玛达肋纳的玛利亚辩护,反对那些批评她的人。最终,门徒们克服了恐惧,开始真正投入到福音的宣讲之中。《玛利亚福音》的核心主题是,作为救世主的亲密朋友,玛达肋纳的玛利亚是特别启示的承载者。因此,基督徒只有通过开放的心态倾听玛达肋纳的玛利亚的教诲,才能真正理解完整的启示。伯多禄与玛达肋纳的玛利亚之间的竞争,反映了1世纪教会内部对领导权的长期争斗。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不应当简单地将站在宗徒传统中的地方教会与更多给予女性领导者空间的诺斯替团体对立起来。在这些教会内部,关于领导权的争斗同样导致了分裂,甚至在诺斯替基督徒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矛盾。

   四、在后来的传统中,可以明显看出东方教和西方教会对玛达肋纳的玛利亚看法存在显著差异。在东方教会中,她的个人和作为领袖的角色受到高度尊敬。在西方教会中,尽管她的积极角色得到了几位教父的认可,她被视为“宗徒中的宗徒”(apostola apostolorum)。然而,在公元5世纪和6世纪,这一观点发生了变化,因为玛达肋纳的玛利亚与新约中的其他女性,如伯达尼的玛利亚和路7:36-50节中的悔罪妇女混为一谈。这导致了一个观念,即玛达肋纳的玛利亚曾过着充满性放荡的罪恶生活,之后她悔改归向耶稣,并从此将自己的生活献给忏悔和默想。这个形象反映了教会内部逐渐边缘化女性的过程,并通过公元600年左右教宗大额我略的讲道进一步地巩固了这一观念。

   在中世纪,这一观念在无数的传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根据雅各伯沃拉金(Jacobus de Voragine13世纪的《金色传说》(Legenda Aurea),玛达肋纳的玛利亚在耶稣复活后与其他女性和一个名叫马克西姆(Maximinus)的人一起乘船前往南法兰西。她最初作为福传者活动,后来在圣贝奥姆(La Sainte-Baume)的一座洞穴中隐居,过着三十年的默想生活。她的遗物至今在普罗旺斯的圣马克西姆(St. Maximin)和韦泽莱(Vézelay)受到崇敬。玛达肋纳的玛利亚节日定于每年的7月22日。在古老的拉丁礼仪文本中,她与其他圣经女性的形象混合得十分明显。如今,礼仪中则更加突出她作为复活信仰见证者的角色。

   自中世纪以来,西方对于玛达肋纳的玛利亚作为悔改罪人的观念在绘画、雕塑、音乐和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在现代,玛达肋纳的玛利亚出现在许多电影和音乐剧中。由于与为耶稣敷抹香液的女性(参谷14:3-9;玛26:6-13;路7:36-50;若12:1-8)的身份认同,她通常被表现为手持香液瓶的形象。这个象征物又引发与玛达肋纳的玛利亚作为领头女性,准备为耶稣的尸体涂抹香液的故事的联想(参谷16:1;路23:56-24:1)。许多艺术作品中,玛达肋纳的玛利亚被描绘为一个具有强烈色情气质并与宗教性相结合的女性形象。这种刻板的女性表现已经通过女权神学的现代研究得到了修正,呈现出更为积极的形象:她被视为一位具有鲜明领导才能的信仰女性。这一观点为她赢得了更多的公正,也在当今关于女性在教会中积极角色的讨论中具有重要价值。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