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宗徒名单
发布日期:2025-10-30   |    作者:李建刚

   一、“宗徒”(希腊语:“ἀπόστολος”)这个词虽然也出现在圣经之外的文献中,但其在这些场合中通常并无特定的含义。至于新约中的这一术语,作为范例最多只能参考七十贤士译本,因为在那里希伯来语的שָׁלִיחַ”(派遣)相应地被翻译为希腊文。在新约中,一种特殊的用法占主导地位,其用来指那些由耶稣基督亲自派遣并赋予权柄的“使者”。不过,这个词有时也以其一般意义出现,表示“被派遣者、使者、代表”(参格后8:23;斐2:25)。

   二、值得注意的是,“宗徒”这个特定术语在谷6:30和玛10:2中分别仅出现了一次,在《若望福音》中甚至完全没有(因为其在13:16中,仅表一般意义上的“被派遣者”)。相反,保禄和路加却频繁地使用“宗徒”一词,但他们对其意义的理解显然不同。保禄坚持自己是“像在他之前的那些宗徒一样的宗徒”(参迦1:17,19;格前15:3-11;罗16:7)。然而,在路加的记述中,保禄充其量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被派遣者”(参宗14:4,14),而并非属于“那十二宗徒”之列的宗徒,他更像是“第十三位见证人”。这是因为曾经迫害基督徒的保禄并不属于“十二宗徒”的圈子。路加将“宗徒”的称号专门保留给了耶稣亲自拣选的“那十二人”。他明确地将“十二人”与“宗徒”等同起来。保禄自己也承认,“十二宗徒”与更广义的“宗徒”团体在起初并不相同。他在格前15:3-7中也作出了区分:他首先提到的是刻法(伯多禄),其次是“那十二人”,接着是雅各伯,最后是“所有的宗徒们”。

   因此,一开始就有了“十二宗徒”的团体,这是早期教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宗徒大事录》的主题,原本更广泛的宗徒圈子(除了保禄和巴尔纳伯之外[参宗14:14],安得洛尼科和犹尼雅[参罗16:7]也可能被归入这一宗徒群体)被缩小限定为“十二个人”的团体。犹尼雅是否被视为一位“女宗徒”,可以通过13世纪以来手抄本中的变化来理解,这些变化将犹尼雅改为一位名叫“犹尼亚斯”的男性。作为一位女宗徒,她无疑已经被路加的“宗徒概念”所排除。

   对于路加来说,“十二宗徒”作为复活的基督的使者,构成了正在形成的教会的基础。他们将通过圣神的能力(参宗1:8;2:1-13)见证耶稣的公开生活,即从他的洗礼到复活(参宗1:22),并通过他们的宣讲为教会奠定基础。因此,教会也被称为“宗徒教会”(参《信经》,这一信仰正确地认为教会的“建立”不是追溯于耶稣,而是建立在耶稣这一“根基”上[参格前3:10-1])。

   宗徒的十二人数字无疑与“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有关。新约中,耶稣在世时就已拣选了这“十二人”(参玛10:5;20:17;26:14;3:16-19;10:2-4;路6:13-16),并派遣他们作为他的使者,向“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传递福音(玛10:6-10)。与犹太教的分离过程在以下文本中得到体现,其将“十二宗徒”描绘为新以色列和真正以色列的代表,并且作为审判者审判拒绝的犹太教(参玛19:28;路22:30),同时也将他们作为耶稣的使者派遣到万民中去(参玛28:18;20:21)。十二宗徒团体的关键在于象征性数字12(参21:14),这一点可以从所谓的“宗徒名单”的差异中看出来(参谷3:16-19;玛10:2-4;路6:13-16;1:13)。

   虽然每个名单都包含三个小组,但无论是顺序还是名字都不同。如果将若望福音纳入考虑,差异就更加显著。

   只有一次描述了补选:玛弟亚通过抽签(参宗1:26)被选为犹达斯的替代者。他“完成”了十二宗徒的名单,从而为正在建立的教会奠定了基础,成为新的“十二支派的以色列民族”的一部分。

   西满总是第一个被提到的人。耶稣给他起名叫刻法或伯多禄,意为“磐石”,这表明他在十二宗徒中的优先地位以及他在初期教会中的领导角色。在《玛窦福音》和《路加福音》中,他的兄弟安德肋排在第二位,而在谷3:17和1:13中,他则排在第四位。在《马尔谷福音》中,作为耶稣特殊亲近的人物,雅各伯和若望(载伯德的儿子)更为重要。他们仅在谷3:17中被称为“雷霆之子”,这一名称常被解释为对他们火爆脾气的暗示。

   第二个四人组只有较小的调整。斐理伯不应与《宗徒大事录》中的福传者斐理伯(参宗6:5;8:5-13‚26-40;21:8-9)相混淆,后者属于与斯德望一起的希腊化的基督徒团体。根据若1:44和12:21,斐理伯和(西满)伯多禄及安德肋一样,都来自贝特赛达。与他经常一起被提到的巴尔多禄茂常被认为与若1:45中的纳塔乃耳是同一个人,但这种看法仅仅是因为他在《马尔谷福音》和《若望福音》中与斐理伯一起被提及。根据玛9:9和10:3,玛窦取代了肋未(参路5:27和谷2:14)。对此有许多推测性的解释。多默仅在《玛窦福音》中出现在玛窦之后,他在《宗徒大事录》中并没有《若望福音》所赋予的显著角色。在《若望福音》中,这位名为“狄狄摩”(“双胞胎”)的宗徒在11:16;14:5;20:24-29和21:2中有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在20:24-29中,他被描绘成“怀疑者”的典范,他要求“证据”来确认自己的信仰,而复活的耶稣则称那些“没有看到却相信的人是有福的”。

   在第三组的四人中,显现出更大的不一致性。最后一位总是犹达斯·依斯加略人,即背叛者。而第一位是雅各伯,他被称为“阿耳斐的儿子”,与载伯德的儿子区别开来。人们也需要把他与“次雅各伯”(参谷15:40;16:1)及“主的兄弟雅各伯”(谷6:3;玛13:55;迦1:19;2:9,12;格前15:7;宗12:17;15:13;21:18;雅1:1)区别开来。在宗徒名单中的第二个西满,在马尔谷和玛窦的版本中被称为“热诚者”,而在路6:15和宗1:13中,他被“号称为热诚者的西满”。

   一个特别的问题是,在《马尔谷福音》和《玛窦福音》中在西满之前提到的是“达陡”,而《路加福音》则在西满之后提到“雅各伯的儿子犹达斯”。若14:22也提到宗徒圈中的第二个犹达斯。最流行的解释是将这位宗徒称为双名的“犹达斯·达陡”,虽然看似解决了问题,但难以令人信服,尤其是因为在传统中这位宗徒有时还被称为“雷布乌斯”(Lebbäus)。

   这里最明显地表现出,在传承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名字基础,但这些名字远没有像“十二”这个数字那样,作为形式性元素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