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圣节:成为天国有福之人(四篇道理)
发布日期:2025-10-31 | 作者:意鸣子诸圣节:成为天国有福之人(四篇道理)

1.诸圣相通
十一月之初,我们庆贺两个瞻礼——诸圣节与追思已亡瞻礼。这两个瞻礼引领我们领会罗马天主教信仰中最令人慰藉的教义之一——诸圣相通。教会传统将教会的存在状态分为三种,即旅途中的教会、炼净中的教会与荣耀中的教会。我们这些存活于世、约二十亿受洗信徒,皆行走在旅途教会的征程之中。那些因蒙受天主恩宠而离世之人,或是已身处荣耀之境(于天国与天主完全合一),或是正历经炼净之程(从某种意义而言,亦是其旅途的延续),逐步迈向荣耀之境。
圣徒相通的教义为这两个瞻礼赋予了核心内涵。正是这一教义昭示着,借着圣洗圣事与圣体圣事,生者与亡者之间存有密不可分的契合。该教义的立论基础之一在于,基督教会如同一个奥体,其中任何一部分所行的善功,都会惠及整个奥体的其他部分。这尤其体现在求恩与补赎的祈祷之中,此种契合超越了死亡这一表面障碍,双向贯通——既连接着生者与亡者,亦连接着亡者与生者。诚然,这份契合常年存在,但教会特意选定这两日,唤醒我们铭记与先亡者之间的共融羁绊。
媒体与市场将诸圣节及追思已亡节渲染得充满趣味与想象色彩,我们不妨坦然享受这份乐趣。但圣经选读却时刻提醒我们,在这些民俗表象之下,蕴藏着深刻的信仰真理。《默示录》中的末日异象,开篇便描绘了来自以色列十二支派、共计十四万四千人的景象。但我们切不可将其视作获得荣耀之人数的精确统计(仿佛天国仅有一万四千四百个名额,且无需等候)。经文随即以另一幅景象描述天国中的群体:“有一大群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仅需细思这段经文,便能使人摒弃圣经基要主义的偏执认知。
若我们自认为已全然知晓圣者所享有的荣耀,第二篇读经却提醒我们:“我们现在是天主的子女,将来如何,还未显现”。然而,诸多确凿的见证、经教会审定的神迹,以及严格的审慎求证,均使我们确信,教会团体中诸多信友已然进入荣耀之境。而福音中的八福也时刻提醒我们,圣者所享的荣耀,亦是对我们众人的召叫——叫我们认清自身对天主的需求,并依此践行信仰。
2.尼采的宿敌
“在世人视为荒谬的事”(格前1:27)
匝加利亚先知呼吁天主的子民寻求正义、追求谦卑。但他深知,这样的群体始终是少数。“我必在你们中间留下谦逊卑微的人民,他们必投靠上主的名号”(匝3:12)。
耶稣所召叫的正是这样的人:他们未必拥有世人所认为的智慧,未必权势显赫,也未必出身尊贵,但其应对世俗秩序的方式,必然与潮流相悖。“天主却拣选了世上视为荒谬的事,来羞辱有智慧的人;拣选了世上软弱的事,来羞辱坚强的人;拣选了世上卑贱的、受人轻视的,以及那无有的,为废除那有的,好使一切有血肉的人,在天主面前不得自夸”。
山中圣训劝勉我们,要持守对圣德的渴求,活出对正义的热望。基督是我们的正义、救赎、圣化与智慧。这颠覆了任何试图自我称义,或通过世俗财物寻求满足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看来,基督的智慧不切实际,甚至鲁莽轻率,无疑与我们对人类幸福的想象背道而驰。
只需研读山中圣训,便能体会耶稣对我们常识的彻底颠覆。我们渴望富足、掌控与权柄,以征服世间的国度。但祂的智慧昭示,唯有谦卑的人,才能承受天国。
我们极力逃避痛苦与磨难。事实上,我们大多数的道德准则,都建立在追求快乐最大化的原则之上。然而耶稣却说,那些愿意向忧伤敞开自己的人,终将获得终极的安慰。
当被忽视、被冷落、被轻视、不被赏识时,我们便会怒气冲冲。“我们是第一”,是体育赛场、民族主义、特殊利益集团,以及我们琐碎伤痛中,那激昂的呐喊。但耶稣却说,谦卑的人必承受土地。
我们竭力通过财物、事业、人际关系来抬高自己;但山中圣训劝勉我们,要持守对圣德的渴求,活出对正义的热望。
我们心怀二意、欲望低俗,却疑惑为何依旧满心愁苦。耶稣说,唯有心灵纯洁、全心投入的人,才能找到真福,得见天主。
而缔造和平的人呢?那些行善的人、那些心软慈悲的人?在这个“现实”世界里,他们能有什么作为?多数时候,他们即便在基督徒中,也会遭到轻视。
或许正因如此,耶稣认为祂的跟随者会因圣德而遭受迫害。祂的智慧,是对世人小聪明的公然冒犯;山中圣训也会被嘲讽为“懦弱”,而非智慧。
弗里德里希・尼采嘲讽八福是为绵羊与奴隶量身定做的训诫。他深知,基督的教导,对其“超人”愿景构成了毁灭性的挑战。因此,当尼采写下那部充满权势与挑衅的最后呐喊之作时,将其命名为《反基督》,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便如此,尼采仍看到了基督教导中的革命性意义。有些基督徒却轻率地顶着基督的名号,从未认真思量过祂那些令人震撼的话语——这便是他们的宿命。
3.预备祈祷
我怀着几分柔情怀写下这些文字。多年前,我的弟弟因心脏病突发离世。我相信你们大多数人都曾失去至亲。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发问“为什么”,会得到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天主如同试炼火中的黄金一般试炼了他们。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信仰或许会因理智难以理解失落与死亡而受到考验,但我们不能认为,身为无限之爱的天主,会为了净化而折磨他人。
“义人的灵魂在天主手中”(智3:1)。在我们眼中,我的弟弟是个“义人”,但天主也是如此看待他吗?
温柔的人并非软弱之辈,他们沉稳自持,足以承受侮辱,始终坚守美善与真理。福音(玛5:1-12)包含七项成圣的邀请,这是那些愿意跟随耶稣走过今生、迈向永生之人的方向指引。
这段福音对特里而言再贴切不过。正如我多年前在他的葬礼上所说:“特里曾与天主有过许多纠葛,但天主从未对特里有过任何不满。”这也可作为我们省察那些令我们悲痛之人(即便时过境迁,即便已过去多年)生命的一份良好清单。
神贫的人:他/她如何以分享、接纳、传播生命的精神生活?他们是否知晓自己的恩赐,而非据为己有?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弟弟可以直接得A。你逝去的亲人呢?我敢断定,正如耶稣所说,天国是属于他们的。
哀恸的人:我的弟弟曾哀恸过吗?母亲离世时,三十岁的特里无法走进殡仪馆的守灵室。他只是站在门外,反复说着:“她爱我如磐石。”若我们的兄弟姐妹、朋友、父母是懂得爱的人,他们必会哀恸。特里因爱而悲痛生命中的失落——那些源于不公与残酷的失落,这一项他再得一个A。你也可以为你逝去的亲人打分,并为他们如今正蒙安慰而欣喜。
温柔的人:温柔的人并非软弱之辈,他们沉稳自持,足以承受侮辱,始终坚守美善与真理。这一项特里可得两个加号的A。温柔的人不耗费一生争夺地盘,反而承受土地(玛5:5)。你逝去的亲人在这一点上表现如何?
怜悯人的人与缔造和平的人,因经历过怜悯而在生命中体验到平安。特里曾竭力促成家庭成员和睦,也曾推动天主教青年与新教青少年彼此联结。当特里觐见天主时,我仿佛听到耶稣为他送上一个大大的A。耶稣向那些接纳平安与怜悯,并将其传播出去的人,高声宣告祂的接纳。你逝去的亲人,会听到你为他们送上的这份欢呼吗?
就此打住。这些读经确实让我们更能感恩那些不止是短暂降临尘世、且曾触动我们生命的人。我们祈祷,或许带着泪水,满心感激他们的恩赐——我们从未孤单,因有这些灵魂、这些圣人相伴。
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咏23:4)
4.你蒙福多少?
在诸圣节,我们将聆听耶稣宣讲“八福”(玛5:3-12;路6:20-23)。这能让我们领会祂所定义的“圣人”。让我们一同探讨。
首先,“福”是对人蒙福状态的口头宣告。蒙福,直白而言,即是获得属灵的益处,例如“愿上主保佑你旅途平安”,或“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这类宣告往往包含一个前提条件:“遵守法律的人必蒙福”(箴29:18)。
“福”的表达并非耶稣首创:旧约中此类表述多达50处左右。在耶稣的时代,人们听到这种句式会倍感熟悉,毫无违和感。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宣讲了九项福(按《玛窦福音》记载,含“为义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及其补充说明)。
我们是否能“渴望去渴望”——即愿意向耶稣及其父开放自己?但耶稣的八福有一处奇特之处,你是否留意到?
(一)前四项看似将“坏事”称作“好事”
“神贫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耶稣仿佛在说:“软弱与愁苦本身即是一种福分”。
为何要用这种方式表达“福”?因祂的教导具有彻底的革新性。“彻底”(源自拉丁语radix,意为“根”)指祂深深扎根于天主——生命与爱的深邃源泉,而非扎根于表层的世俗事物。前四项福实则是对受苦者的安慰:那些流离失所者、被遗弃者。耶稣在告诉他们:你们同样蒙福,且深为天主所爱。
(二)中间三项更接近古代“福”的传统形式
“怜悯人的人有福了,心里洁净的人有福了,缔造和平的人有福了”。这三项听来合理,虽略显平淡,实则是在前四项基础上的属灵进阶。它们鼓励人们为天国的缘故在世间采取行动,其福分在于能与耶稣相伴。
(三)最后两项则令人震撼
“为义受迫害的人有福了”,以及“人若因你们属于我而辱骂你们、迫害你们……你们就有福了”。这些话听似诅咒,而非祝福,谁会渴望这样的遭遇?但它们亦是对前文的升华——前提是你愿意参与耶稣终极的爱之行动:一种穿透虚假荣耀、财富与骄傲的爱。或许你会被召叫与耶稣一同背起十字架。这种彻底的爱是有福的,因它源自与天主的亲密联结,而天主的本质即是爱。
由此可见,跟随耶稣的道路包含至少三个进阶阶段:(1)承受苦难;(2)为他人服务;(3)因践行正义而遭受迫害。圣人正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彰显了对天主与他人的爱,他们是具体的典范。这正是喜乐(即“蒙福”)的根本所在。
你我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对这些境界有丝毫向往?我们可以省察自己的生活,从中找到答案。
或许我需要默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的渴望有多强烈?在我的生命中,是否有某种事物是我内心深处所渴求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探寻,或许此刻我就该花时间反思。
我能否在自己内心找到向耶稣及其父开放的意愿?我暂时不必渴望迫害,但我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当渴望契合天主的旨意,福分自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