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默祷 | 罪人被耶稣吸引
发布日期:2025-11-05 | 作者:玛迪罪人被耶稣吸引
默想:当别人得到的待遇比你认为他们应得的更好时,你是否感到怨恨或不快?经师和法利赛人对耶稣非常不满,因为他特意去见罪人,并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们。法利赛人有严格的规矩,要远离罪人,以免触犯礼仪。他们不可将钱财托付给罪人,不可与他们有任何生意往来,不可将秘密托付给他们,不可将孤儿托付给他们照顾,不可与他们同行,不可将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不可邀请他们做客,也不可做他们的客人。
你评判他人时,是仁慈还是轻蔑?是友善还是苛刻?当法利赛人看到耶稣自由地与罪人交往,甚至去他们家中与他们一起吃饭时,他们感到震惊。许多罪人和被社会遗弃的人被耶稣吸引,聆听他讲述天主的怜悯,以及在天主的国度里获得新生和友谊的应许。当法利赛人开始质疑耶稣与罪人和被遗弃者交往的动机和做法时,耶稣用两个关于迷失的羊和丢失的银币的比喻来回应他们,挑战他们评判罪人并排斥罪人的做法。
寻找并找回失物
耶稣讲述迷失的羊和丢失的银币的故事有何意义?在耶稣的时代,牧羊人通常会在一天结束时清点羊群,确保每只羊都在。由于羊天性群居,一只走失的羊很快就会感到困惑,甚至焦虑不安。当牧羊人找到走失的羊并把它带回羊圈时,他的悲伤和焦虑便化作了喜悦。
这位家庭主妇丢了一枚硬币,面临着一场经济危机,因为这枚硬币的价值相当于她丈夫一天的工资。丈夫下班回家后,她该如何面对他呢?他们家境贫寒,这笔损失会让他们雪上加霜。然而,当她找到硬币时,悲伤和焦虑瞬间化作了喜悦。
将迷失的人带入信仰的群体
牧羊人和家庭主妇都“寻找,直到找回失物”。他们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他们都本能地与整个群体分享喜悦。穷人尤其擅长分担彼此的悲欢离合。耶稣教导的新之处在于,他强调必须寻找罪人,而不仅仅是为他们哀悼。天主并不因任何人的失落而欢喜,而是渴望所有人都能得救,并与他恢复团契。因此,当一个罪人被找到并与天主和好时,整个天国都会欢欣鼓舞。如今,我们非常需要寻找失丧者的人。你是否坚持不懈地为那些你认识的、迷失了方向的人祈祷并寻找他们呢?
至少,这场景颇为耐人寻味。税吏和罪人走近耶稣,聆听他的教诲。福音书并未记载他们悔改归正,成为圣徒。他们只是走近而已。最容易理解的解释是,他们纯粹出于好奇,也被耶稣的讲道方式所吸引(当时并没有太多其他娱乐活动)。与此同时,犹太教的官方代表——法利赛人和经师——站在外面,窃窃私语,指指点点。
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某些人的观点和另一些人的批评。对犹太教而言,礼仪洁净至关重要。只有保持礼仪洁净的人才能亲近天主,被视为合格的犹太人。这意味着他们要远离一切被视为不洁之物。当然,税吏和公开的罪人也属于不洁之列。耶稣与他们接触并一同进餐,使自己变得不洁。一个不洁之人怎能妄称谈论天主呢?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种批评完全合理。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会说罪人不应该进入教堂。不仅如此,他们还应该被禁止进入。因为天主憎恨罪恶,无法容忍罪人的存在。
但正如福音书中常见的那样,耶稣的行事方式截然不同。他视自己为天主的使者,来到世上正是为了拯救罪人,而非定罪他们。所有被排斥的人,包括罪人,恰恰是蒙受天主眷顾的人,因为天主不愿将任何人排除在祂兄弟般的拥抱之外。这就是天国。
我们必须在此背景下理解这个比喻。天主是羊群的主人。天主是那位丢失了一枚银币的妇人。天主不愿失去祂的任何一个孩子。祂会竭尽所能去寻找迷失的孩子。在我们绝望的时候,天主却执着、坚持、不懈地寻找,因为祂不愿失去祂的任何一个孩子。
主耶稣,愿你的光照耀黑暗,使失落的得以寻回和复原。愿你的光照耀我,使他人看见你的爱和真理,在你里面找到盼望与平安。愿我永不怀疑你的爱,也永不将你赐予我的怜悯视为理所当然。求你以改变生命的大爱充满我,使我也能像你一样怜悯他人。
每日摘自早期教父名言: 为堕落的罪人按天主的形象被恢复而欢欣鼓舞。作者:亚历山大的西里尔(公元376-444年)
第二个比喻将失落之物比作一枚德拉克马银币(路加福音 15:8-9)。它相当于十中的一个,一个完美的数字,也是账目上完整的数字。数字十也是完美的,因为它是从个位向上数列的最后一个数。这个比喻清楚地表明,我们是拥有君王的形象和样式,甚至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的形象。我想,这枚德拉克马银币就是印有君王形象的银币。我们这些曾经堕落、迷失的人,被基督寻回,并藉着圣洁和公义被改变,成为他的形象……有人寻找那失落之物,于是妇人点亮了一盏灯……借着这光,失落之物得救了,天上的权柄也因此欢欣。他们甚至为一个悔改的罪人而欢喜,正如那位全知全能者所教导我们的。他们为得救之人举行节庆,使之与天主的旨意合而为一,并且永不止息地赞美救主的温柔。当天下万民都得救,基督呼召他们的时候,他们该是何等的喜乐啊!他们凭着信心承认真理吗?他们脱去了罪的污秽,挣脱了死亡的枷锁。他们逃脱了因自己迷失和堕落而受的责备!我们在基督里获得了这一切。” (摘自《路加福音注释》,第106篇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