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经》需要理解的三个世界
发布日期:2025-11-08   |    作者:意鸣子

读《圣经》需要理解的三个世界

罗晓平

今天我们要探索一个激动人心且意义深远的主题:如何深入阅读和理解我们的《圣经》。《圣经》不仅仅是一本古老的书籍,它是天主的话语,是滋养我们灵魂的食粮,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明灯。然而,有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圣经》深奥难懂,不知从何入手。别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家像经验丰富的朝圣者一样,进入《圣经》的三个世界,发现其中的宝藏。

我们将要进入的第一个世界,是“文本背后的世界”。

第一文本背后的世界——回到过去,了解背景

想象一下,你正在观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但你对电影中的人物、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一无所知。你会发现很难完全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动机,对吧?阅读《圣经》也是如此。《圣经》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下写成的。如果我们能稍微了解一下这些背景知识,许多看似不解之处就会迎刃而解,《圣经》的故事也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让我们以《若望福音》中主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的经典故事为例(《若望福音》4:1-42)。这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故事,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其背景,它的意义会更加丰富。

 1. 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敌意。撒玛利亚人是古代以色列人的后裔,他们在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征服北国以色列后,与外族通婚并融合了外邦信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习俗和圣殿(在革黎斤山,而不是耶路撒冷)。犹太人视他们为异教徒和混血儿,鄙视他们,避免与他们接触,更不会与他们分享食物或器皿。这种敌意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思考:当你了解到这一背景时,主耶稣主动向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的行为,是不是显得更加非凡和具有革命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请求,更是一个打破社会禁忌、超越民族仇恨的举动,彰显了天主救恩的普世性。

 2. “活水”的象征意义:
主耶稣对妇人说:“你若知道天主的恩赐,和向你说:‘给我水喝’的人是谁,你或许早会求他,他也会把活水赐给你了。”(《若》4:10)在当时的中东地区,水是生命最基本的必需品,尤其是活水(流动的泉水)更是珍贵。犹太人在旧约传统中,常常将“水”或“活水”用作象征,代表天主的恩典、智慧和圣神的更新力量(例如,《依撒意亚书》55:1;《耶肋米亚书》2:13)。

思考:主耶稣在这里提的“活水”,不仅仅是解身体的渴,更是指能滋养灵魂、带来永生,即恩宠的生命。

 3. 妇人的社会地位:
这位撒玛利亚妇人为何在日头最毒辣的正午时分独自一人去打水?而不是像其他妇女一样在清晨或傍晚结伴而行?这暗示了她在社会上可能被排斥或孤立。主耶稣提到了她有五个丈夫,并且现在和她在一起的也不是她的丈夫。这显示她可能经历了一系列不幸或道德上的困境,导致她在当地社区中名声不佳。

思考:了解了她的社会背景,我们更能体会到主耶稣对她的接纳和怜悯是多么的深刻。主耶稣没有谴责她,反而与她展开了充满恩宠和真理的对话。

 4. 革黎斤山与耶路撒冷:
当妇人问到:“我们的祖先一向在这座山(革黎斤山)上朝拜,而你们却说,朝拜的地方应该在耶路撒冷。”(《若》4:20)这反映了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在敬拜地点上的长期争论。对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的圣殿是唯一合法的敬拜中心。对撒玛利亚人来说,革黎斤山才是天主显现和立约之地。

思考:主耶稣的回应超越了地理和仪式:“时候将到,且现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为父也正在寻求这样朝拜他的人。”(《若》4:23)这启示了天主所喜悦的朝拜,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地点或形式。

通过这些背景知识,我们是不是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圣经》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教导,都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是水面以上的部分,而水面下隐藏着丰富的背景信息。了解这些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圣经》的真意。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第二个世界,也是《圣经》的核心——“文本里面的世界”。

第二、文本里面的世界——潜心研读,理解内容

进入“文本里面的世界”,就是放下所有预设,带着开放的心灵,仔细阅读《圣经》的实际内容。我们需要专注于经文本身,观察它的结构、关键词、重复的短语,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这就像恭读一封来自挚友的信,我们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品味,才能真正领会其深意。

让我们回到主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故事,深入分析这段经文的对话内容和其深层含义。

1.对话的开端与突破:
主耶稣主动向妇人要水喝,打破了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的隔阂。妇人首先表达了她的惊讶:“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这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若》4:9)这正是主耶稣开始突破障碍的契机。

深层含义:主耶稣的行动表明天主的爱是超越一切界限的。他主动接近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展现了无条件的接纳和开启对话的意愿,这是他救赎工程的体现。

2.从肉体的水到灵性的水:
主耶稣巧妙地将对话从日常的“井水”引向更深层次的“活水”。他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但谁若喝我所赐的水,他总不渴;我所赐的水,在他内将成为涌流的泉源,直到永生。”(《若》4:13-14)

深层含义:主耶稣在这里明确指出他所赐予的是恩宠的生命之水,这水能彻底满足人内心深处对意义、平安和幸福的渴望。物质的水只能暂时解渴,而主耶稣的恩赐却是永恒的满足,指向圣神内的新生命。

3.触及罪恶,却不谴责:
当妇人说:“先生,请给我那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到这里来打水。”(《若》4:15)主耶稣突然转换话题,说:“你去,叫你的丈夫,再到这里来吧!”(《若》4:16)妇人回答说:“我没有丈夫。”主耶稣直言不讳地揭示了她的过去:“你有过五个丈夫,而你现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你说的这话是真的。”(《若》4:17-18)

深层含义:主耶稣并非为了羞辱她,而是为了唤醒她对自身罪恶的认识,并引导她走向真理和悔改。他以智慧和怜悯揭示真相,目的不是定罪,而是提供救赎和释放。妇人的反应是:“先生,我看你是位先知。”(《若》4:19)这表明她对吾主耶稣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敬畏。

 4. 朝拜的真谛:
妇人转而问起了朝拜地点的问题,这反映了她对宗教真理的寻求。主耶稣趁此机会揭示了新约时代朝拜的本质:“天主是神,所以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若》4:24)

深层含义:朝拜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或仪式,而是发自内心的、以真理为基础的、与天主圣神相通的生命状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彻底颠覆,预示了普世教会的来临,以及在圣神内对天父的朝拜。

5.主耶稣自我的启示:
当妇人说:“我知道默西亚要来,他叫基督,他来了,要把一切事告诉我们。”(《若》4:25)主耶稣直接而明确地宣示:“是同你说话的我。”(《若》4:26)这是主耶稣在《若望福音》中,第一次如此直接地向人启示自己就是默西亚,而且是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

深层含义:这一刻是整个对话的高潮。主耶稣向一个被社会和宗教边缘化的人,完全揭示了自己的身份。这表明天主救恩的计划是为所有人预备的,不论其出身、背景或过去的罪过。他寻找那些真正寻求他的人,并向他们显现自己。

 6. 妇人的转变与宣讲:
妇人放下水罐,跑回城里,向众人宣讲:“你们来看,有一个人给我说出了我所作过的一切:莫非他就是默西亚吗?”(《若》4:29)她不再顾及自己的名声,反而成了第一位向外邦人(撒玛利亚人)宣讲主耶稣基督的使徒。她的见证吸引了许多撒玛利亚人来见吾主耶稣。

深层含义:真正认识主耶稣基督的人,生命会发生彻底的转变。从被动到主动,从隐藏到公开,从羞愧到宣讲。她的行动证明了主耶稣的“活水”在她生命中已经开始涌流,并影响了整个社区,是圣神在她内动工的果实。

通过对“文本里面的世界”的仔细研读,我们看到了这段对话的层次感、主耶稣的智慧和怜悯,以及天主救恩计划的普世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真理和救赎的宏伟叙事。

最后,我们要进入第三个世界,也是最能触及我们心灵的世界——“文本前面的世界”。

第三、文本前面的世界——反思生活,成为食粮

恭读《圣经》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抽象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天主的话语真正地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灵性生命的食粮,指引我们的行动,滋养我们的灵魂。进入“文本前面的世界”,就是将《圣经》的内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的信仰旅程、我们的挑战和渴望联系起来。我们需要问自己:这段经文对我意味着什么?它如何改变我的思考方式、我的价值观和我的行动?

让我们再次回到主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故事,思考它对我们现代教友的深刻意义和实际应用。

1.打破隔阂,实践共融:
主耶稣主动与撒玛利亚妇人交谈,打破了民族、宗教、社会地位和性别等多重隔阂。在今天的世界,我们是否也常常因为肤色、种族、文化、政治观点、社会经济地位,甚至教会内部的不同观点而筑起高墙?我们是否愿意效法主耶稣,主动接触那些与我们不同、甚至我们不认同的人,以爱和尊重开启对话,实践教会的共融精神?

反思:我是否愿意伸出援手,跨越我心中的“撒玛利亚边界”,去爱和接纳那些被社会边缘化、被教会冷落,或者与我有分歧的兄弟姐妹?如何在我的家庭、工作场所、堂区甚至社交媒体上,成为一个促进共融而非制造分裂的人?

2.寻求“活水”,满足内心渴望: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对幸福、平安、意义和永生的渴望。我们常常试图通过物质财富、名誉地位、享乐甚至各种短暂的关系来满足这些渴望,结果却像妇人一样,仍然感到“渴”。主耶稣所赐的“活水”——他的教导、他的恩典、他的圣神——才是唯一能真正滋养我们灵魂,带来永恒满足的泉源。

反思:我生命中真正寻求的是什么?我是否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带来永恒价值的事物上?我每天的生活中,有多少时间是用来“喝活水”,即祈祷、恭读《圣经》、参与圣事,与天主建立更深的联系?我是否常常感到灵性上的干渴,却又没有主动去吾主耶稣那里寻求满足?

3.面对真相,接受救恩:
主耶稣温和而直接地揭示了妇人的过去,但目的不是定罪,而是为了救赎。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是否也需要勇气去面对自己的罪过、弱点和不完美?我们是否相信,即使我们有“五个丈夫”的过去,天主仍然以无条件的爱接纳我们,并邀请我们悔改和更新?

反思:我是否勇敢地在告解圣事中坦承自己的罪过,接受天主的宽恕和治疗?我是否逃避面对自己的阴暗面,假装一切都好?我是否相信,无论我的过去多么复杂,天主的怜悯和恩典永远比我的罪更大?

 4.以心神以真理朝拜:
主耶稣教导我们,天主是神,我们要以心神以真理朝拜他。这提醒我们,朝拜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灵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我们参与弥撒圣祭,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义务,更是要全心全灵地投入,与基督的祭献结合。我们日常的祈祷和善行,也应发自真诚的爱和对天主旨意的顺服。

反思:我参与弥撒时,我的心神是否真的与基督同在?我是否只是在“走过场”?我每天的祈祷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话,还是敷衍了事的念经?我的生活是否表里如一,以真理为指导,活出基督徒的见证?

5.成为福音的宣讲者:
撒玛利亚妇人因为亲身经历了主耶稣的恩典和真理,立即放下水罐,跑去向全城的人宣讲。她的见证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力量,吸引了许多人来到主耶稣面前。作为现代的基督徒,我们每个人都蒙召成为福音的宣讲者。我们的生活见证,我们的言语行动,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身边的人。

反思:我是否愿意分享我的信仰故事,即使只是简单地讲述主耶稣如何在我的生命中动工?我是否在生活中活出了基督的馨香,让别人因我的行为而对天主产生好奇?我是否勇于在适当的时机,为我的信仰作证?

总结:三个世界的融合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通过这三个世界的旅程,我们发现《圣经》的阅读可以变得如此丰富和深刻。

 1.文本背后的世界:让我们回到过去,了解《圣经》形成的时代背景、文化习俗和历史事件。这为我们理解经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就像给一幅古画加上了历史的画框。

 2.文本里面的世界:让我们潜心研读经文本身,观察其结构、内容和神圣作者的意图。这让我们触摸到天主话语的核心,就像解开了一个精巧的谜题,发现其中的智慧。

 3.文本前面的世界:让我们将《圣经》的真理与我们的生命联系起来,让天主的话语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和灵魂的食粮。这让《圣经》不再是遥远的古籍,而是活生生、充满力量的生命之道,滋养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这三个世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体验《圣经》的完整旅程。当我们以这种方式阅读《圣经》时,它就不再是印刷的文字,而是天主对我们每个人的深情呼唤。

我鼓励大家,从今天开始,带着一颗好奇和开放的心,尝试以这三个维度来阅读你手中的《圣经》。愿天主的话语成为你生命中永不枯竭的活水,滋养你的灵魂,指引你的道路,直到永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