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基督君王节:万物之主,拯救万民(三篇)
发布日期:2025-11-22 | 作者:意鸣子丙年基督君王节:万物之主,拯救万民(三篇)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对大多数人而言,王室成员不过是八卦小报和脱口秀的谈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当时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尚未问世,但新约作者所处的时代,情况也相差无几。对于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居民乃至整个东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来说,国王与王后绝非什么令人愉悦的话题。对受统治者而言,黑落德王们与凯撒们带来的多半是噩耗。
然而,在以色列民族的悠久记忆与殷切期盼中,君王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天主曾拣选达味这样一个犯有奸淫与谋杀罪的人,借着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将十二个松散的支派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民族。既然天主能在往昔的辉煌时刻成就此事,也必将在默西亚降临的未来——随时都可能到来——再次成就。无论世上当下的君王是祸是福,坚信上主天主乃宇宙君王,始终是信仰的核心。
因此,天主的王权以及祂受傅者即将降临的国度,在耶稣及其门徒心中始终至关重要。正因如此,“君王”相关的表述,至今仍是我们信仰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周的读经将帮助我们厘清,即便身处充斥着八卦小报与脱口秀的时代,我们称耶稣为基督君王时,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我们取自《撒慕尔纪下》的简短经文(读经一)是核心篇章。这段经文记述了十二个松散联合的支派正式成为统一王国的历史性时刻。各支派长老对达味的军事领导力深为折服,便为他傅油立为王,并与他订立盟约结成同盟。他们之间的团结如此紧密,以至于能宣告:“我们是你的骨肉。”换言之,他们此时已认定自己与领袖同属一体。这一切,为日后末世君王的形象奠定了极具影响力的典范。
这位罪犯承认,垂死的耶稣的确是君王,但其王权却延伸至死亡的彼岸。由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默西亚(“受傅者”,即“基督”)会是拯救民族的军事领袖,因此不难理解,耶稣的仇敌在祂十字架受死时,为何会以讽刺的口吻戏耍“君王”这一称号。《路加福音》记载,犹太首领们嘲讽道:“祂救了别人,若是祂真是天主所拣选的,就救自己吧!”士兵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嘲弄祂。按照惯例,十字架上需标明罪犯所犯罪行,而彼拉多却下令写上:“这是犹太人的君王”。当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一名罪犯也加入嘲讽行列时,这一切冲突达到了顶点。而另一边十字架上的罪犯却为耶稣的无辜辩护,并直接向祂祈求:“耶稣,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纪念我。”
这是何等惊人的信仰之举!这位罪犯承认,垂死的耶稣的确是君王,但其王权却延伸至死亡的彼岸。耶稣的回应远超他的奢望:“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就要同我在乐园里了。”此处的“今日”,与耶稣降生时宣告救赎降临的“今日”(路2:11)、在纳匝肋会堂初次宣讲时的“今日”(路4:21),以及匝凯悔改时的“今日”(路19:9——“今天救恩临到这一家了”)遥相呼应。
后来,保禄写信给哥罗森的基督徒——他们身处一个崇拜凯撒的文化氛围中——他坚定地宣告,基督徒在离世之前,便已参与到基督的国度之中:“你们要感谢父,因为祂使你们配在圣徒中,分享光明中的产业。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祂爱子的国里”(读经二)。
无论我们是否习惯,信仰的语言都促使我们称耶稣为君王。我们不难领会这一称号对早期基督徒的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谁有权柄支配我们,这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议题。我们首先宣誓效忠的,是在我们生命中掌权的天主之国;这便意味着,我们要承认耶稣在我们生命中所担当的君王角色。三千年前,各支派长老聚集在赫贝龙,宣告自己是达味的骨肉;如今,当我们聚集在圣体圣事的筵席上,耶稣正将我们更紧密地融入祂的王权之中,使我们成为一体。这一点,对我们作为家庭成员、职场同仁乃至公民的生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反主流文化的君王
“我们是该受这刑罚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事,都是该得的;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义的事。”(路23:41)
基督君王节与当今部分基督宗教圈子中的两种流行趋势形成鲜明对立。第一种趋势是摒弃“君王”“主”这类尊称;第二种趋势则主张,基督并非作为天主启示的至高者,而只是众多平等的真理与救赎之源中的一员。
部分基督徒对“王权”概念心存反感,实则误解了基督主权的本质。祂彻底颠覆了世俗意义上君主与仆役的固有角色——祂拒绝成为统治世界的霸主、强权在握的帝王,更不愿成为嗜杀成性的统治者。祂的王权,颠覆了我们对“君王”的一切固有认知。
祂是为他人服务的君王,是为他人舍命的君王,是受尽嘲讽、蔑视与羞辱的君王。而最令人难以接受、最格格不入的是,祂是一位毫无世俗权势的君王。当耶稣在十字架——祂的王座上受死时,三次因“不能自救”而遭人嘲弄。“你若是救世主,”他们讥讽道,“就救自己吧!”士兵递上酸醋讥讽祂:“你若是真君王,就救自己吧!”就连同钉十字架的一名罪犯也斥责祂:“你不是那默西亚吗?你该救自己和我们!”
与世间所有君王不同,基督毫无防备。祂弃绝军队的护卫,拒绝自我防卫,更严禁使用暴力。这也能算作君王?不,这简直是反常之举,是让人跌倒的绊脚石。
因此,否定基督“君王”的名号,便是否定祂国度那惊天动地的变革。这位被钉十字架的君王,亦是彰显基督独特性的奥秘之钥。在人类所有的思想传说中,从未有过这样的存在,任何宗教或文化都无法构想这般君王。
十字架的奥秘对人类而言难以理解,以至于就连基督徒,也常耗费一生心力与学术研究,回避基督主权中这一严峻的真理。基督的王权,是对一切世俗王权野心的憎恶,是对所有渴求霸权的族群与国家欲望的冲击。
更令人困惑的是,这位全然无辜的基督君王,竟坦然承受了“罪大恶极”的表象。与祂同钉十字架的一名罪犯,看清并接纳了这一惊世真理——于是他得救了。“我们是该受这刑罚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事,都是该得的;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义的事。”在教会年历的末尾庆祝基督君王节,正是要迫使我们铭记这一震撼人心的救赎事实:天主以道成肉身的方式向我们启示自己,其方式远超人类的智慧所能企及。
我们对卓越地位的渴求,对支配权的欲望——这些或许左右着我们每一个选择与偏好的东西,都被这位君王所摒弃。
斯坦福大学语言与文化教授勒内・基拉尔,是当代罕见的直面基督教信仰深层意义的思想家。在其著作《自世界创立以来隐藏的事物》中,基拉尔阐释了基督如何瓦解了欲望、暴力与报复构成的三角循环。
基督之中,毫无嫉妒、贪婪,亦无对权势的渴求。祂这位不处决任何人的无辜君王,却惨遭处决;祂从不寻求报复。基督君王,是唯一将这些原则付诸实践的主权者。
基拉尔评论道:
“我认为,可以明确的是,耶稣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即便初看之下显得严厉——都与天国的法则完全契合。”
正是因为祂对自己宣讲的教义坚守不渝,才招致了死亡的厄运。祂的死,别无他因,只为将爱邻如己的诫命践行到底。
他进一步指出,当我们承认基督是天主与君王时,便是接纳了祂对支配人类的暴力的彻底逆转。“一位非暴力的天主,若要在这充满暴力的世界中向人类彰显自己的存在,唯一的方式便是让自己被这暴力世界驱逐出去。”
耶稣是唯一一位将堕落人类从扭曲欲望中拯救出来的君王。就此而言,祂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祂以神性的姿态,向这个将王权等同于奴役他人的世界发起了挑战。
如此看来,圣保禄在《哥罗森书》中所宣扬的教义,便显得尤为贴切——基督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竟悖论般地彰显于十字架的胜利之中。
祂是那不可见的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因为天上地下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事物,无论是上座者、宰制者、率领者、掌权者,都是借着祂而受造,为祂而存在。万有都赖祂而存在。祂也是教会全体之首,祂是元始,是从死者中复活的首生者,为使祂在万有之上,独占首位。
因为父乐意叫一切的圆满,都居住在祂内,并借着祂,使万有,无论是地上的、是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因着祂十字架上的血,立定了和平。(读经二)
仁爱的基督君王
在西方世界,曾有一位名为亚瑟的国王。他便是那著名圆桌的创设者,麾下有骑士兰斯洛特,妻子则是桂妮薇儿。
远在亚瑟登基之前——事实上,彼时他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一件离奇的事发生了。乳母暂离片刻,梅林巫师便转瞬现身。他旋即又悄然隐去,还带走了襁褓中的男婴。
此后,男孩成了埃克特爵士的养子,被赋予了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沃特。
这并非真正的掳走,因为梅林本是一位和善的老巫师。诚然,从形式上看算是掳走,但此举背后满含善意。这位巫师不愿让这孩子在奢华的宫廷中长大,被宠坏、被纵容,染上一身“王室做派”。掌权者往往会高高在上,全然无视生活中那些微小却珍贵的美好点滴。
于是,梅林将年幼的亚瑟带到了三流贵族埃克特爵士那破败不堪的城堡里。
埃克特的城堡简陋肮脏,可这里的人们平凡而友善。城堡里的各个角落,都适合小男孩奔跑嬉戏、躲藏玩闹。理所当然地,城堡里所有的仆役、贵族男女,都成了他的朋友。
没人会嫉妒亚瑟拥有王位继承权,因为在梅林的安排下,无人知晓他的真实身份,就连男孩自己也蒙在鼓里!他以埃克特爵士养子的身份生活,“沃特”这个名字在当时与“亚瑟”的简称“阿特”谐音。
梅林这位古怪的老者,决定用一种奇特而特别的方式教导沃特。他的想法是,将沃特变幻成各种各样的动物,让他亲身体验不同生命的奇妙——比如体验鹰的生活,或是鱼的生活。而鱼类的生活尤为特别,因为鱼儿总是成群结伴,化身为鱼的沃特,仿佛也能融入群体、习得知识!
耶稣在世的整个时期,从未被称为“基督”,正如沃特从未被称作“国王”一样。他当时名叫“耶稣”,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对应“耶叔亚”,其含义大抵是“天主拯救”。他曾是个普通的犹太男孩,会玩玩具、帮父亲干活,双手常常沾满尘土,也会静静凝望飞鸟掠过天际。
和沃特一样,耶稣始终与世间最卑微、最平凡的人们共情相连。诚然,没有像梅林这样的巫师将耶稣变成鱼或鹰,但他拥有更伟大的指引——圣神。
最终,比拉多问耶稣是否为君王。耶稣的确是君王,却绝非比拉多所能理解的那种君王。
“卑微”正是他的力量所在。
基督君王。
我险些忘了提及:动笔撰写这篇沉思时,我不慎按错了键盘,将“君王”(King)一词末尾的“g”误输成了“d”,于是便成了“仁爱基督”(Christ the Kind)!
为何这位身为普通人一员的“仁爱基督”,必须承受苦难?只因他与我们同属一类,深深扎根于人类之中。
为何我们也需历经苦难?只因这便是世间的常态。
那为何基督君王没有改变世界,让一切臻于完美?其实他已然改变了世界,只是方式远超我们的预期。
他是以“仁爱基督”的身份,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