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将临期第一主日:带来拯救的审判
发布日期:2025-11-26   |    作者:意鸣子

甲年将临期第一主日

带来拯救的审判

「你应该害怕天主的审判!」这是一些讲道者仍用来令人害怕的威吓语,具有威慑性;但是为了摆脱邪恶的束缚,这好像并不有效。​《玛窦福音》中,天主以审判者的形象几乎在每页都可以看到。这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最后的审判好像离现世很遥远,且不太确定,不能影响人类今日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最后的审判,是在人现世生命结束时,天主如同在法庭上的审判,人不可辩护。那时候,人将无法弥补所失去或不善用的时间。然而,我们感兴趣的是天主另一种审判—现世性的审判。

​面对我们个人的选择,我们会听到很多的「审判」,有来自朋友的、公众的、时尚的、虚荣的、嫉妒的、骄傲自负的、当前的道德.…..同时还有……这些审判是轻声的、沉默的,被其他审判所淹没的。但是,天主的审判却是唯一的生命之路,唯一在最后时将会証明是有效的。​「醒寤」的意思是能懂得分辨,能掌握审判的时刻;虽然审判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和时间来临。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天主,求你使我们跟随你的审断。

读经一:依 2:1-5

​以色列人,每年至少一次到耶路撒冷圣殿参与庆节,奉献全燔祭与赎罪祭,向上主还自己的愿。​依撒意亚,这位在皇宫内出生与成长的先知,观察到每天都有朝圣者到上主的圣山,「周旋在欢乐的群众里,在群众欢呼赞颂的歌声里,领他们朝觐天主的圣殿」(咏42:5)。这样的辉煌场景在先知内心引起很大的触动,也激起他的梦想。在今日读经一中,他为我们带来了等待的喜悦与希望。

​南国犹大这时被一伙军事同盟所包围,处于困难时期,外部的环境也非常危急。他们被怂恿参与一场轻率的军事战争,就是对抗亚述帝国。有人报告达味家说:「阿兰已经驻扎在厄弗辣因!」君王与人民都胆战心惊,有如风中摇动的树木(依 7:2)。​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感到害怕,只有依撒意亚保持安静,并邀请大家对天主保持信心 — 耶路撒冷是不会沦陷的。他怀着陶醉与狂喜的心情,目光指向远方与未来,宣布自己的话语。

​他说,我看到上主的山被高举至高点;我看见一大群由不同民族、种族、语言与国度而来的朝圣者(2节),走向上主的圣殿。他们不是去奉献全燔祭、牺牲、献香,而是去聆听上主的话,走「上主的道路」(3节)。​接近上主圣殿与圣山,所带来的是和平(4节)。死亡的工具,刀剑与枪矛变成了生产的工具,就是锄头与镰刀。人们毁掉了战争的武器,并使战争结束。这是普世渴望和平的气息,是正义的王国,是天主的祝福。​与此相似的讯息已经宣布了。有许多记录,叙述古代中东一带,法郎与其统治者们在喜悦中的庆祝,就是他们宣布的和平。​国王从宝座上下来,象征统治时期的黄金时代。一种几乎接近默西亚的语言,称呼纳梅斯四世( RAMSES IV):飢饿的人在欢乐中得到了饱饫、赤身露体的人也得到了衣服、在监狱里的人得到了释放、争吵的人也彼此修好了。​或者,在这一天,虽然法郎宣布自已就是世界的和平君王,却用一支箭射向四个不同的方向。他以这个动作,威慑企图侵略自己国家的人。他要用这种武力保证自己国土的和平,以此炫耀自己国家的武装力量。

​依撒意亚却宣布另外一种和平,即不建立在人的聪明与人的计划上,而是取决于所有人是否愿意接近上主的圣山,和平之城;是否聆听天主的话语。这种话语改变人心,聆听的人会停止修建心中的巴贝尔塔,并永久放弃使用武力。​当耶稣,和平的种子,来到世界上时,基督徒就会看到先知的宣讲要实现。「因为基督是我们的和平,他使双方合而为一;他以自己的肉身,拆毁了中间阻隔的墙壁,就是双方的仇恨」 (弗2:14,17)。从那时起,犹太人曲解了这样的意思,他们说纳匝肋人耶稣不是先知们所预报的默西亚、 和平的使者,因为新世界还没有显示出来。

​反对非常严重,但却是来自人们的误解。因为如果没有人的合作,天国的来临就无法实现。正如一粒种子,它的成长过程很缓慢,需要人的努力,经过多少年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先知所说的「最后一天」已经开始,许诺也慢慢在从圣诞节开始实现。初期教会的教父们对此事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奥力振说:「别人会继续进行战争与冲突,但是我们基督徒,却藉着耶稣,和平的君王,成为和平之子。」​犹斯定回答特洛佛尼(TRIFONE)经师说:「如果我们骁勇善战,懂得带兵打仗也许是件好事;因为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战争工具变成和平的工具,使刀剑变成锄头,枪矛制成镰刀。而现在我们却建设天主的和平、正义、信德与望德,这正是从父而来的希望。」

​依乃略更清楚说明:「现在我们不愿意继续战争,如果有人打击我们,我们就转过另一脸颊给他。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发生,这一切都发生在先知们所宣布的一个人身上:纳匝肋人耶稣。」​和平的世界总会实现,但是它建立的过程却是漫长的;并需要人作出根本性与决定性的选择,就是朝向基督,让自己被天主的话所改变。

读经二:罗 13:11-14

 保禄在他的书信中用「光明」与「黑暗」描写基督徒的生活。他说,领洗前是在黑暗中行走,所有的行为:如贪食、狂饮作乐、腐朽、无礼,在光明的照耀下是可耻的。这些行为蒙敝人的思想,使人的心灵硬化,并阻止人接受天主对世界的正确审判。领洗后,抛弃了这些行为,并进入了光明的国度。就脱去了旧衣,而穿上了新衣 — 基督。今天可以看到基督在他们身上的工作、话语、微笑与面容,因为他们穿上了基督。

​  保禄重申,基督徒团体内黑暗的行为没有完全消失。他意识到黑暗 — 战争、报复、嫉妒与仇恨等还在这个世界上,不能让这些战胜我们。保禄的话是一个希望的邀请:黑夜已经过去,光明即将来临。一个新人类即将出现在地平线上。在基督升天三十年后,保禄显示自己很大的信心。今天这些问题仍然存在,甚至好像充满悲剧。​今日世界面临着生态与人口危机,有许多人指出人正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似乎不是假的,二千年过去了,这个世界仍然充满黑暗与战争,将来充满了悲观主义。训道篇已经这样警告过:你不要问:「为什么昔日胜于今日﹖」因为这样的诘问,不是出于智慧(训7:10)。​  如果我们怀有保禄宗徒的眼光,与他一样相信圣神的临在,就会发现,即使在较为黑暗的时刻,也能发现新世界正在开始的标记与象征。

福音:玛 24:37-44

 这段福音描写世界的终结与天主的惩罚,所用的语言令人感到很奇怪。可以理解为只是邀请人准备好,因为死亡是不可预见的。如果这样理解,就是对耶稣时代所使用的末世性语言缺少理解。在我们的语言与文化中没有这种思想。有一点要记住:福音是好消息,是喜悦与希望的宣布。如果谁感到害怕,就可以肯定他误解了其信息,与原文所要表达的讯息差之千里。 今日福音中的重点好像是威吓:自然灾祸、毁坏、死亡的时期。这种语言风格充满挑战性。天主的审判是带有惩罚性的,因为耶稣愿意强调,不要错过天主为人提供的施行救恩的机会。疏忽大意、愚蠢无知、不注意时代的征兆、精神上的冷漠等,都将人带向灾祸。谁如果只顾享受这个世界的乐趣,谁生活在麻木无情中,被这个世界的外表所吸引,生活迟钝,只追求自己的喜爱,谁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  这些图像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我们看原文中的细节。一天,门徒们邀请耶稣观看金碧辉煌的圣殿;其实是他们想显示内心对圣殿的自豪。耶稣的回答具有先知性的挑战:「你们不是看见这一切吗?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这里决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而不被拆毁的”」(玛24:2)。因为耶路撒冷拒绝悔改,正走在毁灭的边缘。门徒们便向耶稣提出两个问题: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发生这些事?又什么是你来临和时代穷尽的先兆」(玛24:3)?耶稣并没有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耶稣的答覆为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启发意义:「必须要醒寤」。现在举三个例子,以便更好地说明。

​  第一是《创世纪》6-9章的叙述。在诺厄时代,有两类完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第一类人是他们认为吃喝玩乐、尽情享受是唯一要做的事情;他们毫无准备,最后归于毁灭。另一类人就是保持醒寤,时刻注意要发生的事,并认为洪水即将来临,因此获救了,并从他们又开始了一个新人类(37-39节)。耶稣声明,正如洪水来临是毫无征兆且无人知道时间一样,耶路撒冷的毁灭也会忽然来临。与诺厄时代的人一样,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也没有认出耶稣就是天主所派遣的那位,拒绝聆听祂的话语,他们随着耶路撒冷城一齐毁灭。那些对祂保持心灵开放的人,却认识并接纳祂的讯息,获得救恩,从而开始了另一个新人类。

​  第二个例子,就是所有善男信女们每天所做的工作,每天在田间的工作和准备发酵的面包(40-41节)。只有每天正常生活,甚至外表上看很平庸的情况中,得到智慧人的指引,才能发现上主已经来了。其余给人带来的是分散内心,使人不安、懒惰、轻率、冒失,带来失败的许诺。两类人虽然所做的事一样:勤奋工作,为了生活而奔波、吃喝、婚嫁,但是生活的方式与方向却完全不同。保持醒寤的人,让自己被天主的光明所带领,得到救恩。被这个世界的焦虑与外表所迷惑的人,因不注意天主现世的审判而失落了,失掉了天国。​  要作出决定是紧急及戏剧性的,就是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做出选择。正是为了这点,耶稣强调说:「你们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在那一天你们的主人要来」(42节)。值得重复的是,耶稣并不是在我们生命终结时才审判我们,而是今天,就是现在,带着祂的救恩审判而来。

​  第三个例子更清楚:强盗不会事先通知主人甚么时候会来。为此,主人不能昏昏欲睡,即使是片刻时间也不可以。他必须时常保持醒寤,否则所拥有的一切就有被偷的危险。这就是意想不到的天主,像强盗一样,常在人意想不到时候,甚至是毫无准备的时候来看人在做什么。也许这样的图像并不使人喜悦,因为强调太多的威吓而不是救恩;但却是一个警告的钟声,唤醒人在认为安全的时候,也要时刻保持警醒,而这时正是上主将人带入和平的国度中的时刻。

​  耶稣要强调,为耶路撒冷的居民也应该保持这样的醒寤精神,为了不被即将发生的事情所冲倒。事实上,耶路撒冷最后还是毁灭了。在另一处,耶稣也同样表达了自己这种充满焦虑的紧急呼吁:「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残杀先知,用石头砸死那些派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少次愿意聚集你的子女,有如母鸡把自己的幼雏聚集在翅膀底下,但你却不愿意」(玛23:37)!                                                                                                                                               ​福音的结束部分再次强调这个主题,并要求每个时代的门徒「应该准备,因为你们不料想的时辰,人子就来了」(44节)。我们知道什么是失去救恩的时刻,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经验。当有许多惊讶,且充满等待时;当我们变得无法无天时,当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标准看齐时,就会失掉这样的机会。在人类历史中,接纳天主来临的标记与时刻总是很难,因为这与人的智慧不同,甚至相反和不兼容的,与现世潮流格格不入。只有保持心灵醒寤的人,才能认识这样的标记,并在现世与将来获得拯救。

热门推荐